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传播 >赓续文明血脉 传承中国精神(赓续百年文化底蕴,趁势谱写时代新篇)

赓续文明血脉 传承中国精神(赓续百年文化底蕴,趁势谱写时代新篇)

【光明论坛】

作者:巩丽红(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赓续文明血脉 传承中国精神(赓续百年文化底蕴,趁势谱写时代新篇)

近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维护中华文化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昌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续写中华文化脉络,谱写当代篇章,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一定能够更好地弘扬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以新气象、新作为创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它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至今仍为人们提供着启迪和智慧。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准确把握中华文化精髓。梳理提炼其思想精髓,结合当代实际激活其当代价值,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去年,传统文化热持续升温,从充满中国美学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到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国漫电影《长安三万里》,蓬勃发展的西安大唐不朽城夜游经济,向舞剧全国巡演《红楼梦》一票难求,传统文化展现出强大的时代魅力,不仅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加深厚、更加饱满。只有深挖中华文化的基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断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培育具有中华文化深厚养分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是改革过去、取得新成就的文明。中华文化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文化外化为有形表现,内化为精神气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创新力,需要在话语表达、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创新上下功夫,让传统文化到达人们并进入现代生活。互联网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演进和发展,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近年来,传统文化文学佳作层出不穷。借助小说、电影、游戏、动漫、音乐、戏剧、短视频等多种艺术形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些生动的探索和实践,深入挖掘和再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符号、文化场景、文化故事。通过技术的“破圈、跨界”和平台的拓展和延伸,实现了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全方位创新。比如,现在各大博物馆都在利用AI、VR、音视频等新技术、新传播形式打造智慧博物馆,让博物馆展示的文物更加有深度、有温度、平易近人,吸引了更多的人参观。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比如,近年来,新中式服饰、改良中式茶饮等“国潮”消费颇受年轻人青睐。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也逐渐变得“时尚”。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变“流”、“流”变“能量”,变得更加深入人心,并在年轻人中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从积淀的传统文化基因中提取新的文化元素,与新的科学技术、传播媒介、文化需求、文化业态相结合,既能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又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民族几千年传承的文化精神开辟了一条新路。

中华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化始终通过文化交流丰富自身、回馈世界、包容互鉴。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消除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文化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向外界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故事,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展示当代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丰富的方式、更友好的话语走出去。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生动呈现中国文化之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强化国际传播能力,精心构建文化话语体系,提高国际文化传播实效,增强对外传播的影响力、感召力、号召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走向世界,为世界繁荣贡献文明园林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