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机理,文化传播的机理有哪些

文化传播的机理,文化传播的机理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化传播的机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文化传播的机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走向世界?

中华文化的开放性。纵观几千年中华文化发展的总趋势,开放性使中华文化保持一种健全的文化交流态势、文化传播和输入机制,而这正是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所在。

文化传播的机理,文化传播的机理有哪些

声音传播原理是谁发现的?

应该是牛顿现代声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英国的伟大物理学家牛顿的工作.他在1687年推导了声速公式,但因为用错了常数,使实际测量的声速值与理论不符.直到1816年,拉普拉斯提出气体的弹性恒量应采用绝热过程(而不是恒温过程)的弹性恒量,而使理论与实测的值达到一致.德国人克拉尼(1756~1827)是实验声学的创始人,他的名著《声学》是声学方面的第一本教科书,出版于1802年.一般认为,现代声学基础的奠基者是杰出的英国物理学家瑞利(1842~1919).他在声学、振动理论、光学理论及热辐射方面都有贡献.他于1877年发表了《声学理论》,基本上完成了声学的数学理论.

三种介质声音的传播原理?

这是由介质的性质所决定的。声音由物体振动而产生,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参与,介质里的粒子越多(这也意味着物质越多),声音越容易传播,因而声速也就越快。在相同温度下,液体跟气体相比,前者的密度更大,这代表着液体里的粒子更多,因此,液体中的声速比空气中的要快。同理,由于固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也比液体的要快。

有人或许会疑惑,那么为什么通过固体的声音要小得多?这是因为声速和声音的响度是两种不一样的东西。响度是声音的强度,如果拿光线作为类比的话,无论光线的强度是多少,即使是最柔和的日光,它的速度也将近30万千米/秒。

人耳所听到的声音,实际上是空气粒子受到物体一系列的振动而引起的波动。

这些振动使空气粒子交替地形成压缩区与稀疏区,从而形成声波现象。

这些声波从声源发声地向四面八方进行传播,就像我们向池塘投下一块石子所看见的情形一样:水的波纹从石块的落点向四周迅速地扩散出去。

如果池塘是无边无际的,那么从理论上讲,波纹将会无止境地向四周扩散下去。

但实际上,由于水波在扩散途中要耗散能量,因此,其波动的强度(或体积)就会减弱,直至最后水波纹完全消失。

其实,所有传播声音的媒介的粒子自身并不与声波一起向四周扩散,它们只是在原地进行振动,并由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弹性交联把能量向四周传播。

唯一不传递声波的媒介是真空。因为,其中不存在任何可供振动的物质粒子。

换句话讲,在真空环境中,人类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

声传播 是通过介质来传播的。由于物体的振动,才能产生声音,声音是物质振动产生的波动,需要靠介质传播才能听到。

声波在介质中传递的速度,称为声速( 或音速),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因而产生了声音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声音是物质振动产生的波动,需要靠介质传播才能听到。

光的传播原理是什么?

光的传播原理:光是这样传播的,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还有影子的形成都证明了这一事实。光是一种在移动传播中具有波粒二相性的物质,它的传播不需要媒介。直线传播过程中会受其它物质影响,如折射,反射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化传播的机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化传播的机理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