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传播 >城市漫步英文(城市漫步是什么意思)

城市漫步英文(城市漫步是什么意思)

【前线旁白】

编者注

城市漫步英文(城市漫步是什么意思)

如今,“Citywalk”已成为年轻人流行的新生活方式。约上两三个朋友,漫步城市的街道,看看古老的建筑,参观各具特色的商店,点一杯咖啡,品尝地道的美食。当地小吃……这种休闲的旅行方式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传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用脚衡量城市的美丽。我们邀请了上海、成都、哈尔滨、开封等地的一线文旅从业者,共同探讨城市步行的独特魅力。

杨浦滨江工业风之旅

讲述人:钱亮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在杨浦滨江,人们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上海,一条浓缩近代中国百年工业发展历史的时代长廊。

这条5.5公里的滨江步道沿途集中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远东最大的燃气厂等10多个“全国第一”项目,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各种展厅。咖啡馆和城市雕塑,充满工业风格和时尚感。

漫步杨浦滨江,感受“历史与未来”。从清末杨树浦路开通,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一百多年来,各个时期的工业遗迹都保存完好。

20世纪80年代,杨浦滨江各大企业有30万名员工。随着产业转型和沿江岸线的开放,这些传统的“大工厂”纷纷倒闭。美团、哔哩哔哩、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工厂”相继入驻,不仅带来了数万名新一代“大工厂”员工,也给杨浦滨江产业空间带来了历史性变化。

漫步在杨浦滨江边,你能感受到“熟悉又陌生”。我从2013年开始参与杨浦滨江的建设和开发。不过,每次走过这些建筑,我还是有不同程度的新鲜感。例如,由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改建的Green Hill,原本是一座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火柴盒形状的建筑。它不仅历史价值有限,而且阻碍道路通行。设计团队通过精心改造,缩小建筑体量,形成一个退台、平台交错的“空中花园”。远远望去,就像一座绿色的小山,实现了工业建筑向绿色生态建筑的转变。绿山现在不仅有党建创新实践基地和咖啡馆,还举办各种艺术展览。

漫步杨浦滨江,感受“公共与个体”。还江为民,释放了杨浦滨江沿岸广阔的公共空间,9个风格各异、功能各异的杨树浦站错落有致。这里不仅有著名的“人人之家”,还有设有河边客厅和河边书房的电站辅机厂旗舰站、为跑者提供休息和饮用水的跑者驻地、雨水花园车站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建造。这些各类党群服务站为公共服务注入了新的内涵。

普通游客可能不知道沙宣大厦、汇丰银行大厦等国际建筑都是由共和银行设计的。因此,不少建筑爱好者来到杨浦滨江,在这些“凝固的音乐”中深入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

感受烟花,漫步成都街头

讲述人:邹尧,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芳草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

“想要解锁成都的烟花,就必须来榆林。”不久前,我和朋友在榆林西路一家咖啡馆喝下午茶时,无意间听到一位外地游客的叹息声。工作人员顿时充满了成就感。

当我走出咖啡馆时,我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来往往。他们来到这里,共同的目标就是体验成都的烟花。

如今的榆林西路,有听不完的民歌、吃不完的美食、逛不完的商店、看不完的展览、琳琅满目的特色消费场景。被视为“谈话篮”、“美味佳肴”。 “成都的天堂,是向外界展示成都烟花的一扇窗口。在这里,别小看那些巴掌大小的小店,它们不仅是结识有趣灵魂的精神绿洲,更是‘赚钱的聚宝盆’。”每天”。

既先锋又面向市场,这就是成都榆林西路的独特品味。

榆林西路位于成都高新区芳草街。 20世纪90年代,这里是明星云集、魅力四射的街区,烟火气十足,诞生了许多著名艺术家。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引领成都新文学潮流。然而,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这里的街道和社区逐渐老化,一系列问题制约了街区的进一步发展。

逐渐“老化”的榆林西路如何才能赶上时代潮流?我们也向外界“了解”,却发现很多地方已经通过拆建这种“大手术”彻底改造,文化文脉的痕迹全部被破坏。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城市更新。我们不仅希望解决城市面貌等表面问题,更希望通过业态的完善、产业的引进,保留城市历史文脉的根源和灵魂,实现城市人口结构的更新。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后,我们决定在榆林西路实施“微创手术”。在保持城市肌理的基础上,对现有城市空间进行小规模、局部改造。同时,通过产业调整、文化传承等方式,让传统街巷焕发新生。

为了在保留人间烟火的同时完成街区的整体品质升级,我们在老社区的框架上延伸复合空间,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位于榆林西路的青年文化空间“BUSHES”是由供电局职工宿舍旧宿舍改造而成。既在形式上保留了榆林的“老”,又在内容上展示了榆林的“新”。原本破旧的员工宿舍一举成为新的文化地标。

同时,引导民间力量参与街区“微更新”,发展多元化业态。近年来,芳草街道开展“城市合伙人”招募,让年轻人与当地社区共存,发挥年轻人的创造力,为社区注入新活力。随着“城市伙伴”的不断入驻,玉宿、三花书院、白夜花神诗空间等特色鲜明的新文化场景不断涌现,涵盖文化展览、咖啡美食、音乐艺术等,不仅丰富了社区的同时,也丰富了文化生活,提高了空间品质。

如今的榆林西路,在同一个空间里进行了新与旧、快与慢、雅与俗的精彩对话,成为凝聚和展示成都城市魅力的优美“城市切片”。

漫步古城,踏上传统文化之旅

解说员:河南省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对外交流宣传推广科科长孙璐

“作为八朝古都,开封是一个伟大的城市漫步目的地。”走在开封的大街上,穿着古装的年轻人随处可见。他们有的在打卡拍照,有的在直播,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微笑。作为一名开封的文化和旅游工作者,我从心底里感到自豪。

随着龙年春节的临近,开封文化旅游市场愈发活跃、热气腾腾。各种有仪式感的新玩法,成为年轻人的热门选择。他们利用流行的旅游方式体验传统文化生活,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分享对古城的新认识和新的旅行体验。

开封是黄河之滨的八朝重要古都。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悠久的历史使开封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独具特色的古城。不仅是游客,就连我们自己,沿着千年不变的中轴线走在古城里,都感觉打开了一个盲盒,无意中穿越到了魏国的大梁城、唐朝的汴州城,以及北宋时期的东京城。俯瞰世间一切,节约事物,浪漫。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2023年,开封累计文化旅游接待量突破1亿人次,累计文化旅游综合收入突破700亿元。在旅游网站发布的全国旅游“黑马目的地”名单中,开封高居榜首,尤其是古代生活体验线路游,深受游客欢迎。

2023年以来,为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创意深度融合,重点推出清明上河图等一批具有独特文化身份、“小而美”的城市文旅生活新空间花园、开封府、中国汉源碑林。开封雨剧院等一批体验基地和文旅体验点,将在全市营造“大众旅游、到处旅游”的消费环境,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基因完美融合。同时,推动旅行社在地方经济中的业务转型和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的品质升级,更好满足游客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的消费需求。

为了让游客迈进文化开封,我们持续推出“开封”系列栏目,包括《论吃,还得是开封》 《论玩,还得是开封》 《道雅,还得是开封》 《生活,还得是开封》,为城市漫步爱好者提供专属旅游指南通过技巧和窍门,您可以沉浸在开封的传统文化中,感受千年的浪漫。

“出圈”背后是一座城市的善意

解说员:中国节庆旅游发展大会副秘书长、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李刚

这个冬天,哈尔滨如火如荼。作为一名从事旅游30多年的文化旅人、土生土长的家乡人,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受冬奥会溢出效应影响,冰雪旅游、冰雪运动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哈尔滨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资源。进入冰雪季节以来,哈尔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好评度不断攀升。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哈尔滨共接待游客30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亿元。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创历史新高。

“冰城夏都”、“东方莫斯科”、“音乐之都”……哈尔滨这座中西文化交融孕育出来的城市有着诸多标签。在全国旅游“爆发”的过程中,热闹的集市和烟花给游客带来了新鲜的体验。一时间,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早夜市场、洗浴中心成为南方游客的体验点和打卡地。随处可见的冰雪景观和欧式特色建筑也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在城市中沉浸式漫步。

如今,人们出行观光的目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山水、风景,更是城市所提供的沉浸感和体验感。与传统出行相比,城市漫步的特点是“自由”和“慢节奏”。在平凡的城市里,探索不寻常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城市行走为年轻人开辟了另一种出行方式。他们对生活的出发,旅游观念变得更加悠闲,消费也变得更加自觉和理性。

各国风情、冰雪嬉戏乐趣、城市烟火,在哈尔滨展现得淋漓尽致。丰富多样的业态,让美丽的冰城成为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哈尔滨为何如此受欢迎?我想,利用好资源禀赋,真诚服务游客,才是这份“财富”的根本原因。针对此前冰雪世界退款风波,文旅部门诚挚致歉,并采取延迟服务、无条件退款等措施;为了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广场上修建了温馨的客栈,当地市民在街头免费提供热姜茶等热饮。用心行动,为哈尔滨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真、善、美是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大家都看到了哈尔滨为游客着想的诚意,被感动了,所以我们就行动起来。当一个城市更好地完善城市功能、表达善意时,游客就会以源源不断的客流作为回报。

一座老旅游城市变身新网红城市。如何把“流量”变成“留存”,成为哈尔滨面临的新课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是抓好城市公共服务升级,优化周边配套产业,让城市魅力延续;二是做好市场调研,针对不同群体开发具有特色的差异化旅游。产品;三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旅游区,城市建设各方面服务旅游发展;四是包装城市,弘扬“冰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市民和游客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和理解。爱。

游客在福建省福州市金牛山森林步道游览。新华社

重庆市云阳县云阳市,市民在环湖绿道上漫步。新华社

游客在北京故宫角楼拍照。新华社

(项目组:记者赵宾一、任鹏、严伟奇、张世英、李晓东、周红双、王胜熙、方曲云,通讯员任欣怡、岳伟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