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传播 >道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道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道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道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道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道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禅将禅宗一分为二。

道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道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最明显的区别表现在圆悟克勤禅师与其徒大慧宗杲身上。

圆悟克勤禅师注重文字禅。通过读诵公案,弄懂《金刚经》义。一部《碧岩录》就是圆悟克勤禅师的心血,或者说读《金刚经》心得。

《碧岩录》赵州四门

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无门关)?”

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无门)?”

此公案教人把:“无门关即非无门关是名无门关。”

读作:“无门关即非无门!关是名无门关!”

这样才落实了慧能传承的读《金刚经》法门: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有关点逗,放对位置。

佛教传入中土进而本土化后形成禅宗,禅宗对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影响都很大。日本的建筑、文学、音乐、茶道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尤其在文学上变现最明显,可以说日本俳句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禅宗话语。比如水源秋樱子的“柿叶飘零人径绝”,芭蕉的“无人探春来,镜中梅自开”,高滨虚子的“日光纵灿烂,一叶落修桐。”小林一茶的“良月纵无瑾,寒来身知”等俳句,皆追求禅宗之境。

众所周知,禅宗思想最大的特色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种思想反映在文学上几乎就是老庄所谓的“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另一种说法,禅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讲求简单,摒弃了繁琐的形式,得到成佛的途径不是苦修而在于“悟”,其实文学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呢。

其实诗歌、舞蹈、书法、唱歌等艺术形式都是殊途同归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最终要表达的那个核心是一样的。要么是真善美,要么是假恶丑。并且,美丑也只是表达形式,核心或许就是类似不可道的那个“道”。而这个“道”,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禅宗所的“禅”,“禅”只能悟,而不可强求,而在文学上,凡以形式取胜者皆不足观,好的文学作品无需花里胡哨的修饰而是一下子击中你的心脏,难道这不是禅宗所说的“直指人心”吗?那么,诗与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作诗与参禅其实有很大的相通之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语亦即禅语,在他看来无论是参禅悟道还是诗歌创作,想要达到极致,即必须通过妙语这个途径来实现,而妙语的得来要靠“悟”,但得到“悟”是需要的是灵感。

明代憨山更是提出“诗乃真禅”的命题。他在《憨山老人梦游集》中说:昔人论诗,以禅比之,不知诗乃真禅也。陶靖节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末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等语句,把作诗看,犹乎蒙童读上大人,丘乙己也。唐人独李太白语,自造玄妙,在不知禅而能道耳。若王维多佛语,后人争夸善禅。要之岂非禅耶?特文字禅耳。非若陶李,造乎文字之外。由此我们得出禅和诗是不能分离的,把禅的生命体验通过诗歌这一文学载体表现出来和用禅的思想内核去契合诗的形式,这可以说是禅宗思想对我国文学的最大贡献,日本自唐以来就学习中国文化,所以说也间接的影响了日本。

总之,禅宗思想对日本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地方在于它对文学品格的塑造,并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日本人尚“禅”的文学审美倾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道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道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