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传播 >殷商文化的传播,殷商文化的传播途径

殷商文化的传播,殷商文化的传播途径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殷商文化的传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殷商文化的传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刻字甲骨真实记录了殷商的历史?

甲骨文大多是为记录占卜之事,也称为甲骨卜辞。

殷商文化的传播,殷商文化的传播途径

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有十余万片琐记甲骨文,单字总数大约有4500字,现在已经确认的有2000字。

甲骨文中有不少有关商朝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非常具有价值,有利于研究商朝的历史。

商朝文化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

商代最早出现的第一类铭文, 篇幅最为简短, 通常在 10字以下, 此类铭文的最大特点是缺少谓语动词。它通常仅由一个或数个名词构成, 如 《 父辛卣》(5167) [15], 其铭 “ 父辛彝” , 包含四部分, 皆为名词:

(1) “ ” , 这是铜器拥有者的家族代号, 通常图画性比较重, 但仍应归入文字范畴, 后文通称 “族氏” 。(2) “ ” , 这是铜器拥有者的个人名称, 一般也是铜器的授意制造者, 本文通称 “器主”或 “作器者”[16] 。部分铭文的器主有多人, 如 “子蝠何不且癸” (《新收》 1708) [17], 子蝠、(子)何、(子)不三人皆是器主。(3) “父辛” , 这是铜器使用的对象[18], 因主要用于祭祀, 故本节称 “受祭者” 。凡所谓 “祭祀” , 实包殉葬在内,是指针对死者的一切行为。有些铭文的受祭者尚带美称, 如 《文父丁觚》(7107) “文父丁” , “文” 即美称;有些铭文受祭者有多个, 如 《 祖庚父辛鼎》(1996) “ 祖庚父辛” , “祖庚”“父辛” 皆受祭者。(4) “彝” , 这是铜器名称, 后文称 “器名” 。彝是通称, 若卣、 鼎等则为专称。

商代第一类铭文皆由这四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构成。但它们彼此之间缺少可见的关联, 实际上就是缺少谓语将它们在语法上联系起来。如前例中, “ ” 和 “父辛” 间的关系只是我们根据铭文通例分析出来的。此外, 四部分的出现与否、 出现位置及出现顺序等, 都没有统一的规律,此外,四部份的出现与否、出现位置及出现顺序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律,尤其位置和顺序非常随意[19]。可以说,它们是一些彼此“游离”的元素。正因为如此,本文称这类铭文体式为“游离式”,而将这些名词称为“游离元素”。这类铭文的文本结构可称为“游离结构”,或者说只是“有元素、无结构”的“准结构”。

安阳殷商文化发源地?

殷商文化,起源于商部落的发源地河南商丘,兴盛于河南安阳。商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多个层面,如玄鸟生商、王亥经商、成汤都商。商丘是商部落的肇兴地、商业的发源地、商朝的建都地等。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起源于商丘,是全国考古学界、史学界的共识。殷商文化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古代文明,不仅相当进步而且日臻成熟。商人重贾而周人重农,这是殷周文化之根本区别。

简述殷商至西周间的文化模式转换——从神本走向人本?

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8、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9、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殷商文化的传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殷商文化的传播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