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传播 >用仪式感唤醒自己(用仪式唤醒生活)

用仪式感唤醒自己(用仪式唤醒生活)

【圆桌访谈】

编者注

用仪式感唤醒自己(用仪式唤醒生活)

传统节日是特殊的时间节点,也是中华文化基因的象征。如何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值此春节之际,我们特邀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当今社会传统节日的保存与创造,并邀请仪式参与者和文艺创作者讲述感人的节日故事。

采访嘉宾:

刘晓峰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

肖方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教授

陈波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主持人:记者王美英

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年货市场上,商户现场为市民书写春联。新华社

1仪式感赋予节日新活力

记者:看元宵、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购买国潮、写春联等正逐渐成为一些人庆祝传统节日的仪式。根据您的观察,当今的传统节日体验出现了哪些新的形式和风格?

肖芳: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时间体系的设计。它们服务于传统社会的时间节奏,是传统文化的特殊呈现。当代社会的传统节日首先是当代人的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集中体现。人们在传承节日习俗内涵的同时,不断融入新元素、增加新的过年方式,比如春节手机拜年、微信红包、电子烟花、贺岁电影、乡村过年等联欢晚会、旅游拜年等。新媒体时代,当代传统节日依然保持着家庭团聚的功能。与此同时,人们更加注重跨时空的社交互动,网上问候成为一种新的节日习惯。一些传统节日用品也因技术手段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从实用形式转变为艺术品。比如,山西包子最初是用来祭祖祈福的。现在它们制作精美,他们的审美需求远远大于实际需求。这些节日用品不仅服务节日生活,也让节日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增强了节日的影响力。

上海豫园商城内拍摄到“鱼龙舞一夜”主题灯笼和观灯人群。新华社

陈波:国潮指的是“中国文化元素+当代时尚”。传统节日中涌现的民族热,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体现。它是文化本质的立体呈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是文化叙事的重要支撑。各类文化产品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活力。在文旅融合层面,城市、景区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节庆活动,打造中秋灯会、创意市场等沉浸式空间,打造互动式、体验式的文化旅游体验。为游客提供的场景。在传播层面,各大平台纷纷推出地域性、创新性、互动性内容并打造IP,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多种传播渠道,让网民足不出户就能体验传统文化。此外,群众自发的文化行为也促进了节日习俗的传承和发展。人们身着传统服装,游园唱昆戏,庆祝花节。文化自觉是推动文艺民俗进入公众视野的内生力量。以古典中国风美学唤醒大众的民族记忆。

刘晓峰:节日仪式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记得在一次春节联欢会上,一位老人建议:“古人过年喝屠苏酒,有从小喝的规矩。今天我们也效仿前人,开始年轻人喝的。”节日仪式的这一变化所带来的非凡效果是,——名年轻人起立饮酒,精神抖擞。老人们感慨万千,讲述着自己一生中经历过的难忘回忆。我想,“饮牙”给春节聚会带来的就是这种仪式感。传统节日的习俗经历了多次考验。如果你仔细研究它们,你会发现它们的许多合理核心可以运用到当代。

2 在更多文化需求的推动下,传统节日正在复兴

记者:除了一些大家熟悉的节日外,寒食、花朝、中元等节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传统节日的回归,反映了老百姓什么样的期待和诉求?

肖芳: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大节日上,而忽略了一些有情调、有趣的小节日。在这些相对“冷门”的节日中,有一些曾经是重大节日,比如寒食、上巳,都是春季祭祀、踏青的重要时刻。壮族、畲族、黎族都把农历三月初三视为当地的重要节日。广西南宁的“3月3日”歌曲节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花节是传统的花的生日。年轻人穿着美丽的春天衬衫,漫步在乡村。愁苦缺春一去不复返。南方的鬼节主要以秋收为主。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外,现在人们也重视家庭聚会和河灯活动。在经济发展、社会富裕的背景下,人们期待着能够更加亲近自然,更多地交流,于是各种传统节日被转化为现代。总之,节日起到调节情绪、表达情感、沟通社会的作用。对节日的重视,体现了人们新的期盼和要求。

在遵义开往重庆西的5630次列车上,乘客在车上观看了民族舞蹈表演。新华社

刘晓峰:2021年,我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花卉节的文章,后来被网络平台转载,得到了大量转发。我意识到人们不仅庆祝盛大的节日,也开始关注一些小节日。这些传统节日迫切需要人们深入认识、理解和传播。大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源于新时代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一现象的驱动力来自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化传统、赋予生活新意义、对重要时间节点进行文化解释的愿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富裕。关注中华文化的起点,寻找自己文化的“根”,是来自当今中国社会内部的巨大动力。

陈波:人民群众对传统节日的需求和重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浪潮中的具体体现。传统节日正在复兴,公众更加关注节日形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为公众创造了一个开放的仪式空间。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感知,从浓郁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环境中获得精神慰藉。此外,全球化浪潮给人们带来了高频次的空间转移和深度的文化融合,这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疏离和身份的丧失。因此,人们期望在传统节日中获得集中的情感价值和情感体验。通过探索和分享民族传统习俗,加深中华民族认同感,促进主体间相互移情、文化共鸣和情感联系。

3、保留与创造,让传统节日“活”在当下

记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人感叹“节日的味道变淡了”,节日的参与和体验缺乏。您对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让传统节日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有何建议?

小芳:传统节日在现代不像以前那么受欢迎,这是可以理解的。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社会稳定之后,人们对节日的期待就降低了。网络时代,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也变弱了。这些都影响了节日的气氛。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首先,要准确把握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节日是调整和增进人与自身、社会、自然三种关系的仪式和行为。其次,立足现代社会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创造性地改造、创新性地发展多样化、参与性的节俗习俗,让节俗习俗更好地满足当今生活的需求。比如,我们可以开发更加精致、更有创意的传统节日食品,如健康的年画屠苏酒、清新自然的清明粽子、端午辟邪祈福的五毒糕、七夕巧果等。具有不同的形状。人们在节日用品、节日环境、节日互动方式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广阔的空间。节日与平常的日子不同。节日是生活中的波浪。如果我们用心去观看、去欣赏传统节日,我们自然就会体会到节日的欢乐和乐趣。

游客在陕西省西安市唐芙蓉园拍照、赏花。新华社

陈波:一方面,互联网等技术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节日行为的改变,减少了节日期间热闹庆祝的节日气氛。宏观层面,要确立中华文明的基础地位,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在微观层面,我们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特别关注一些濒临消失的传统节日活动或技艺,防止文化流失。尽管一些新形式的文化产品提升了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但汉服、民族民间艺术等活动形式仍主要停留在亚文化群体内。迫切需要进行知识普及、实践和传播的系统建设,实现全民性文化参与。各文化单位要在保持传统节日核心内涵的同时,多措并举营造节日氛围。媒体文化机构需要适应节日传统,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精髓,打造符合大众审美的创新文化产品。此外,还应注意将家庭节日与社区节日结合起来,重新夺回传统节日中亲情纽带的重要核心。

(项目组:记者王美英、陈冠和、陆沉、严伟琪、苏艳通讯员孙英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