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传播 >南北达文化传播,南北达公司

南北达文化传播,南北达公司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北达文化传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南北达文化传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是什么意思?

“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是一个诗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个诗句的意思是“九条大路汇聚于此,通往神都京城的门户”。其中,“九达天衢”形容这里交通便利,有许多道路通向各处;“神京”指的是当时的首都长安;“门户”则表示这里是进入长安的重要入口。整个诗句描绘了一个繁华、热闹、重要的场景,也表达了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感慨和思念之情。

南北达文化传播,南北达公司

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意思是南北文化交流、南北交通之要地,也是南方各地进入京城的必经之路,所以古人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誉。如今德州已成为山东省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境内京福、青银、济聊高速公路,104、105、205、308、309、101、102等国道、省道十九条。

南北跨度最大的城市?

省是海南省。北起琼州海峡,南至曾母暗沙,从北纬20°18'到北纬3°50',横跨16.6纬度。

大陆上南北跨度最大的城市是内蒙古自治区,横跨15.59纬度

重庆市。重庆市南北跨度达450千米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54]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55]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长城起到了隔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吗?

最近在看一些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大明宫》等,必然有长城章节。修长城纯粹为了军事防御,抵御来自北方的匈奴侵袭。长城也不是修了一天两天,各个朝代都根据当时的版图进行延长,目的也都是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百姓的安稳日子或者说当朝的稳定。

要说隔绝经济,物理上的屏障肯定会有,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长城经济就能通畅无阻吗?未必吧。农耕民族天然对游牧民族存在恐惧心理,人家兵强马壮的,过来就是一通劫掠,谁让他们草原长不出大米来,正常交易又还达不到互市的水准,就只会武力抢夺。所以两方战争不停止。所以长城并不是影响经济交流的主要原因,而是民族之间存在的固有矛盾。

若以长城为中心,讨论起是否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可以从历史沿革来看。

长城是古代农耕文明建立的军事防御工程,可以把它看做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一条人为分界线,需要明确的是,他并没有阻碍以长城为中心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第一从战国这个时间点说起,战国七雄中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较深的就是赵国。在赵武灵王上位之前,赵国的军队以车兵和步兵为主。骑兵也不如游牧民族,赵武灵王上台后借鉴胡人的服饰改革骑兵,这就是有名的“胡服骑射”,这也是长城南北的服饰文化上的交流。

第二,秦汉时期。汉代初期与匈奴的和亲,在和亲过程中,中原文化顺道输入北方。除此之外,很重要一点就是汉代和亲公主带了很多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促进游牧民族经济发展和多样化。

汉朝张骞通西域之后,汉王朝开始与西域进行大规模贸易,除此之外,汉王朝还在边境开设关市,作为与少数民族互市的市场。互市是存在的,只不过它与政治军事联系紧密而已。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互市又称为交市。长城南北贸易更加频繁。而文化,更体现胡汉文化的交融。例如北朝时的佛像壁画,虽然主要是佛教元素,但其人物形象和装饰及服饰无不体现胡汉文化的交流。

第四,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官方在北部设置互市监,与突厥等少数民族进行贸易。

《新唐书·百官三·互市监》:“互市监,每监,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掌蕃国交易之事。

第五,两宋时间。宋辽金时期,在边境设立榷场,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二年 (公元977年) 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管制较严,地点、货物、交易方法都有限制,而且兴废无常。

第六,明代。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蒙古的俺答汗不惜多次南侵,经济上的原因就是明代对其经济封锁,而隆庆和议蒙古最主要的一个诉求就是互市。互市之后,不但增加明朝的财政收入,也促进了两方经济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北达文化传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北达文化传播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