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传播 >周代冕服文化传播,周代冕服的构成内容

周代冕服文化传播,周代冕服的构成内容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周代冕服文化传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周代冕服文化传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冕服的十二章纹包括哪些?

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纹样分别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通过十二种不同寓意与寄托绘或绣在衣服上,多元的展现帝王风范与威严。

周代冕服文化传播,周代冕服的构成内容

晋、宋、南齐时期都是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黼、黻为十二章纹,其中没有宗彝。

到了梁朝,上衣有日、月、星辰、龙、山、华虫、火、宗彝八章,下裳有藻、粉米、黼、黻四章,共十二章。天监七年,龙纹改为凤凰。

周代君之六冕的特征?

《周礼》载有一种六冕制度,它影响了后代的王朝舆服,这事情就构成了本文的研讨主题。我们不是从服饰史角度,而是从等级制角度切入论题的。六冕的君臣等级结构,具有一种“君臣通用”的特点,即:君主能穿戴的冕服臣下也能穿戴,臣下的冕服可以“如王之服”。这是周代政治传统的一种特别折射。《周礼》六冕也许只是一种主观编排,未必就是周代实情;但古人是把它看成周制的,由此它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传统。儒家重“礼”,在其早期就显示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关注”。礼乐典制──包括舆服──既被视作天下大治的标志,又被视作大治天下的手段。在被问以“为邦之道”时,孔老夫子答以“乘殷之辂,服周之冕”。由于儒家礼书赢得了“经”的神圣地位,古人又怀有一种“以古为贵”的传统心理,所以礼书中的制度规划,往往被视为典范而“泽”被后世。王莽变法、北周改制,甚至太平天国的制度建设,都曾取法礼书。礼书中的冕服制度,在新莽与汉明帝时被采纳应用了;中古时期,《周礼》六冕记载一度左右了帝国的祭服变迁;然而在此后,冕服制度又逐渐低落了,直到明末为止。其影响长达十几个世纪。

包括六冕在内的古礼传统,与帝国政治现实是有距离的。古人也有个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六冕的等级结构具有早期政治特色,那么在被后世王朝采用的时候,它会不会跟现行的等级秩序方枘圆凿呢?对这个有趣的问题,不妨预设若干基点去观察它。上述的“宗经”、“复古”可算是这样的观察点,此外还有“尊君”与“实用”。“尊君”是基于政治考虑。帝国体制是个权力的金字塔,皇帝处于顶点。皇帝之事无小事,舆服等级必须保障君尊臣卑。“实用”是基于行政考虑。官僚体制是一种科层体制,品位官阶的设计,必须适合其职位结构和人员结构,适合其权责安排与统属关系,这样它才能正常运转。舆服等级不能远离这个需要。而且各时代的政治结构在变化着,统治集团的成分和各种官僚类型所构成的格局在变化着,等级秩序也在变化,舆服等级也不能远离了这个变化。此外服饰也是一种风习,流行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是经常变的;参照社会风习而定舆服等级,这样的等级就更有生命力。这也是一种实用考虑。

《周礼》记载了一种六冕制度,其等级安排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其结构是“多列式”的。这种等级结构带有了周朝等级君主制的印迹。

汉明帝复古用冕制,但所采用的是“单列式”结构。魏晋朝廷损略了服章中的黼黻,以维护帝王尊严。南北朝都利用《周礼》进行冕服复古,以争取文化号召力。北周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多列式”冕服等级体制。隋唐上承北周,继续搞冕服复古,但隋用“单列式”服制,唐用“多列式”服制。“多列式”冕服等级造成了君臣冕服倒置的情况,这在唐高宗时引起批评。“多列式”被放弃,回归于“单列式”了。宋明时实用化、世俗化倾向,导致了冕服的逐渐衰落。从冕服在十几个世纪中的兴衰变异中,可以看到现实与传统、政治与文化在帝制中国的复杂互动关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周代冕服文化传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周代冕服文化传播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