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文化有包容性的元素吗?

中国文化从来都是在包容中不断推陈出新发展起来的,这表现在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不断融合,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吸收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境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当中都具有着璀璨的夺目的文化成果,而中国文化又是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之间就已经开始在文化上有所交融,尤其到了后来南北朝时期,它是中华民族空前的大融合时期,使充满生机的北方民族文化,为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到了盛唐时期,文化的交融更加迅猛,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在这一时期发展的淋漓尽致。首都长安更是胡汉文化的集中地。胡饼,胡麻、胡服等一系列胡人的特产传入了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正是文化的这种包容精神,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有机地吸收了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文化,从而形成中国文化的统一性,又有局部的特色性。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传统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

有,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说。对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条是公众所公认的,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其中厚德载物内含着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回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合和融合,形成包容的多元统一体.如在相当早的时期,在黄河流域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汇聚和逐步融合的核心,即早期的华夏文明,正是凭着她的包容精神,把周围的异族吸引进了这个核心.她拥有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个疆域内许多民族联合成的统一体的基础,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体系.这样的民族的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重包容,有强大的同化力合顽强的生命力.同任何一种绵延至今的文化一样,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知道现在还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包容并蓄.这也解释了为何在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体系.正是这种包容性,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绵延不绝,它哺育出来的民族精神维系了我们民族的生生不息.陈寅恪说:“中国是文化大于种族”,就是说不同的种族之间的矛盾可以用文化来包容,和而不同。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论语述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这些文化思想代表了包容、纳取、兼顾、融合的理念,共赢共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