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活力在于陪伴,传统文化滋养我们

传统文化的活力在于陪伴,传统文化滋养我们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力在于陪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传统文化的活力在于陪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孝是陪伴,中孝是传承,大孝是超越,怎么理解?

这里的所谓小孝、中孝、大孝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如果没有具体内容,那可以有很多种解释。

传统文化的活力在于陪伴,传统文化滋养我们

所谓的陪伴、传承和超越,意义也和含糊,如何陪伴,传承什么,要超越什么,不同的人理解可能完全相反。

就拿传统的《孝经 》来说,对于孝的先后这样认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行孝,首先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让父母不要为自己的健康操心,这才是最基本的孝。而能够有所成就,贡献社会,让父母感到光荣,这是行孝的最高形式。奉行孝道,开始是要孝敬照顾父母;然后是忠于君王,或者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忠于国家;最后达到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最终的孝。

这是儒家的观念。其实道家也并不反对孝道。比如庄子就这样说过: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意思是说:用恭敬的态度行孝容易,用内心的爱来行孝难;用内心的爱来行孝容易,使父母安适难;使父母安适容易,让父母不牵挂我难;让父母不牵挂我容易,使天下安适难;使天下安适容易,让天下忘我难。

所以,儒家道家都认为,最大的孝,要超越个人和家庭,而能实现自我价值才是最高的孝。

中国传统文化在之后的社会发展中如何生存?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之后的社会发展中如何生存。这问题已经到了应该解决的时候。目前已经影响到有关历史人物的定性问题,

中国历史悠久,有史料可查的就有三千多年,分封,割局等大小国上千个。有五十六个民族,隶属不同的国家。

我想中华民族史涵盖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有各民族的分史分别行动。这样做有利于民族史的编辑和管理。也有利于各个时期历史人的评定。 。

这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自带因果,如果一个事物注定要被淘汰的话,那它再怎么折腾,再怎么人为的维系,也无法改变它被淘汰的结局,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在临近衰亡时,没有被人为的维系过呢?结果又怎么样呢?

相反,如果一个事物正处于或者是即将处于繁盛期,那是任何外因也阻挡不了它的趋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之后的社会发展中如何生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上对文化的毁灭不可谓没有,也不可谓不严重,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就对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结果又怎么样呢?从汉至唐,再至宋明,文化依然是一次又一次的达到鼎峰。

文革时期,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但浩劫一过,马上抬头,谁也遏制不了,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要觉得传统文化目前有点纷乱,这只是过渡时期必然出现的情况,历朝历代,在文化复兴的过程中,经历的波折多了,程度不比现在轻,而经历的时间也要远远超过现在。

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刚刚建国几十年,前几十年主要精力又是在巩固胜利的成果,发展经济和综合国力,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重要性的时间,前后加起来也超不过二十年,所以这个“乱”的现象很难避免,而且还会持续相当的时间。

但我们传统文化有它自身的生命力,有人说我们的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它真实的时间恐怕在远远超过五千年,即使按照西方人所谓的优胜劣汰的观点,那么从我们所知的五千年的历史演变来看,哪个时期又真正的脱离过它呢?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的验证最能说明问题,所以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是由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加封的,而是它实实在在所具备的。

在过渡时期,之所以会有振荡,甚至是阵痛,那是因为传统和现实两者正在碰撞,双方都在寻求彼此和谐共存的方式,这就象是夫妻间的生活,各有各的个性,但也各自有各自的弹性,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各自运用各自的弹性,使双方最终达到和谐共存,这样才会完成一个社会发展时期相对的稳定和繁荣。

繁荣文化,不是我们对文化的恩赐而是因为我们需要她,应该说是她对我们的恩赐,她是我们心中的一方净土,是炎夏的一股清凉,当我们的精神领域缺失到一定的程度,只有她才能为我们的疗伤,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真正的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传统文化的活力在于陪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力在于陪伴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