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会传统文化的人叫啥,会传统文化的人叫啥来着

会传统文化的人叫啥,会传统文化的人叫啥来着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会传统文化的人叫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会传统文化的人叫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究竟是老子还是孔子?为什么?

中国文化的鼻祖,既不是孔子,也不是老子,如果两个人能够复活,看到自己的历史影响力,也不敢承认这种赞美,因为它们前面,树立着一座高山,有一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的著作——《周易》,此外,还有一部儒家文化的另一鼻祖——《尚书》。《周易》,以及《尚书》的主要篇章,产生在殷末周初。历史学界把孔子老子他们产生的时代称为轴心时代,近些年,有专家则把《周易》和《尚书》的主要篇章产生的时期,称为前轴心时代,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前轴心时代,这个时代的代表作是《周易》以及《尚书》等上古著作。

会传统文化的人叫啥,会传统文化的人叫啥来着

《周易》的框架是卦象,同时采取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拟写了卦辞和爻辞,卦象和卦爻辞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奇书。它教人们按卦象进行联想,再结合事情物理,去推测和验证吉凶规律。它是用卜筮的方法和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让启发和帮助人们进行思考、决策、管理社会。儒家、道家以至诸子百家共同尊奉它的认识为自己所用,后来的儒家和道家等,都以《周易》为依据,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文化中,实际上经学的地位最高,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经学。在经学中,不论是儒家的经典还是道家的经典,都从《周易》吸取了核心价值观和概念。孔子学习《周易》(当时称为“易”)比较晚,但学习认真程度却很不一般,韦编三绝,就是他刻苦学习留下的典故。后来形成的解释《周易》的《易传》,就是他的学生整理他的思想,整合了历史上的解易文献,以及道家的解释思想形成的。《老子》的道德经,其中对道的思考,特别是一些重要概念,和《周易》有直接关系。比如“无(罔)”、“复”、“观”、“顺”、“静”、“阴阳”等等,应该和《周易》有继承关系。

《尚书》是上古时期,包括夏、商、周初的政治文化文献,被儒家奉为经典。虽然它是孔子整理而成书的,但是,文献本身应该是上古时期的思想成果,也是儒家思想的直接来源,同时它对道家也有很大影响。

所以,孔子老子,都是中华文化的中枢人物,他们的基本理念,其来有自,并非都是原创。

如果在孔子和老子之间,要分个伯仲,从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的实践看,应该孔子影响更大一些。从历史上尊孔的规格,就看得出儒家思想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政府首先提倡的学问和意识形态。

山 西 省 有 一座 悬 空 寺 , 建 于 北 魏 , 已 有 1000 多 年 的 历 史 。 悬 空 寺 建 有 禅 房 、 佛堂 、 三 佛 殿 、 太 乙 殿 、 关 帝 庙 、 钟 楼 、 鼓 楼 、 纯 阳 宫 、 三 官 殿 、 观 音 殿 、 雷 音 殿 、 三 圣 殿 等 大 小 殿 阁 。 全 寺 最 有 特 色 的 是 最 高 层 的 三 教殿 。 三 教 是 指 佛 、 道 、 儒 三 教 。 三 教 教 祖 释 迦 牟 尼 、 老 子 、 孔 子 同 在 一 殿 受 供 奉 , 体 现 了 “ 三 教 合 一 " 的 思 想 , 形 成 了 一 处 信 仰 自 由 、 和 平、共 存 的 人 间 天 堂 。 甘 肃 省 崆 峒 山 的 道 教 三 教 洞 是 窑 洞 式 建 筑 , 内 奉 释 迦 牟 尼 、 太 上 老 君 、 孔 子 , 是 佛 、 道 、 儒 合 一 的 表 现 。 开 封 三 教 堂 也 是 佛 、 道 、 儒 三 教 鼻 祖 同 殿 受 供 , 上 述 寺 庙 文 化 反 映 了 历 史 上 “ 三 教 合一 ” 的 思 想 潮 流 和 民 间 信 仰 。

所以,不能就单论哪一个来说明老子或者孔子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鼻祖了。

应该是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他开创了创办私学的先例。

据记载: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总之,他提倡的儒学,一直是我国及周边国家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后来,在孟子、董仲舒等人的推崇下,儒家经典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中国历史统治几千年,无论是他的政治思想还是文化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鼻祖应该是孔子。

骑青牛、出涵谷,老子姓李!学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群英荟萃,众人拾柴。文化是精英和大众共同创造的知识、习惯、信仰等的总和,不能认为某一个人就是源头,老子、孔子只能说是华夏文明过程中有突出贡献者。其他人也成就不蜚,如文王演义《周易》,伏羲巜太极八卦》、《黄帝内经》等,鬼谷子也堪称一代奇才。中华文化实际上就是一锅大杂烩,东北人叫乱炖,包容开放,海纳百川,融汇贯通,互学互鉴。国人若胸怀博大,自由创新,凭借深厚底蕴,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将创造出顶级文明,再成世界中心;若盲目封闭,自高自大,浮燥唯利,极端守旧,将退步落后于世界,再遭蹂躏。

为什么知识渊博的人,被称为文化人?

知识渊博的人,通常被称为"文化人",但文化人不一定都是知识渊博,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因为"文化"是非常广泛并最具人文意识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体现于衣、冠、文、物、食、住、行等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同时文化又受到政治思想、宣传敎育、科学发展、经济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区域性的人文大环境。就拿戏曲文化而言,江浙沪地区有沪剧、评弹、和越剧;广东有粤剧,四川有川剧,安徽有黄梅戏;而这些颇有成就的戏曲艺术人才,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一定是学识渊博的专家博士。因此,人们通常会把具有真才实学、注重自身修养,从事某项艺术创作和哲学研究的人都称为“文化人“。而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真正的文化人一定都是爱学习,爱思考,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且“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一一胡适


多看一些现在的书吧.如明朝那些事,读者,青年文摘,名著之类的书,可以增加词汇量,也可以扩大知识面,还有网上的读书网也很多,可以去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呆在家里的这些时间,不要让它无聊地过去,多看一些书吧,书籍可以使人成长,可以陶冶身心,在书中也可以找到自信.也可以看看张海迪的文章,或许她可以帮你找到自信,但是千万不要讨厌自己,你要坚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你也有过人之处的,只是你要用心去发掘.

为什么知识渊博的人被称为文化人,这个问题,说好回答也好回答,说不好回答也不好回答。

不好回答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文化人的出处来自哪里?

百度百科对文化人的定义是:

对知识分子的总称。现实生活中人们也会将一些有学识、懂艺术、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人都称为“文化人”。

由此看来,文化人主指文化艺术方面的从业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者。

窃以为,多读书,读好书,经过积累,满腹经纶,能给别人以教化,能给别人醍醐灌顶之言论者,皆可称文化人。

说好回答,是有百度可查,文化人的四个特征:

读书多的人并不一定有文化,见识广的人也不一定有文化,一个人有文化,那这个人一定有着: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易经》通篇都很难理解,但是有一句话却很好理解: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想“文化”二字就是从这里来的?

文,可以理解成规律、变化,甚至是运动都可以。化,可以理解我教育、教化、开化都可以。将事物的运动规律告诉别人,使他们开化脱离蒙昧状态,成为一个有思想力的人!

文化人,就是那些教化别人的人。这样的人,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阅历,不然怎么教化别人?同样的年纪,甚至是比别人更小的年纪,凭什么比别人知识阅历更丰富,那不就是看阅读或者实践咯,阅读多了,实践多了,不就知识渊博了,不就拥有了教化别人的资本,不就是文化人咯。

这需要问?

历史被称为“大儒”的有谁,他们有什么事迹?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主张无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要自觉、自知、自省,都应坚持时刻反躬自省,常思己过,方能不断向上、自强。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告诫说:一个人最怕无自知之明,既能自知所短,则其短处之贻害已去一半矣。因随时自觉,此自觉心即此短处之反面也,虽不能就反过来,亦不致顺着短处下去了。

王守仁(1472-1529),又称王阳明。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是明代最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陆王心学“,用以对抗程朱学派。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两王的影响力很难分清!

董仲舒

董仲舒是儒家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人物,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学说,才使儒家思想成为国家主要的意识形态。在此之前,大汉朝廷推崇的是道家黄老学说,儒家不受尊崇,在董仲舒手里,儒家的地位得以确立,因此来说,董仲舒对儒家作用非常重要,也影响了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

朱熹

儒学发展到了宋朝,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就是理学阶段。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使得儒学发展进入了下降的轨道,变得僵死。儒学失去了活力,中国的思想文化也失去了活力,对中国的影响十分恶劣。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不能说没有责任。

大儒者,学问、品德高尚者也。

古有传道授业、至圣先师的孔子,汉代博士、公羊大师的董仲舒,"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的郑玄,"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心学大师王守仁,”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大清儒宗黄宗羲,近有”出世入世间,秉性自浩然“的梁漱溟,”七上清帝书,吁清维新变法“的康有为,”立心立命继绝学,贞下起元开太平“的冯友兰……

有人说,魏晋”三百年间无大儒“,这里的”大儒“主要是儒学大师。而魏晋时期战乱频繁,佛学传入、道教产生,人们从修齐治平、关注社会转向关注生命本体,使得修齐治平的儒学渐渐丧失了汉代以来的影响,儒学大师也就慢慢衰退。

西汉五经博士董仲舒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西汉博士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到汉武帝赏识。之后,儒学地位大大提高,重用儒生,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设置五经博士,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中央设置太学,太学生为博士弟子,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各地郡县学校推广儒学,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对于董仲舒的评价,“理孔氏遗经,发春秋大义,究天人之策,启史迁奋笔”总结的很妙。

董仲舒

诗礼人家冯友兰

像孔子、孟子再到朱熹、王明阳等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谈了。在这里着重说一个东汉时的“大儒”贾逵,注意这个贾逵不是东汉末年那个毒士的儿子贾逵,是汉明、章、和帝时的大儒。

贾逵,30-101年,字景伯,东汉经学家,在后世被称为“通儒”,也就是学识渊博的儒生。他特别擅长古文经学和天文学。课本上那个贾谊知道吧,贾逵就是贾谊的九世孙。

他身高八尺二寸,当时的儒生们称他为贾长头,并说:“问事不休贾长头”,可见当初他在儒生中的地位。

事迹:

  • 灵活运用谶言劝谏汉明帝,提高了古经文学的地位,并且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在他那时候,很是流行谶言,也就是像陈胜吴广起义时用的纸条和狐狸叫的手段,而当时得统治者更是看重,而贾逵成功运用谶言从古代文献中找出句子提高了古经文学的地位。
  • 提出冬至点移动,月行有迟疾的说法,天文学影响深远。在天文学上,他明确提出冬至点移动的说法,这在几百年后得到了有效证明,并且主张不断改革历法,这对于天文学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汉代,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地位提高。而那时候有很多儒生,在众多人员里面被尊称为“通儒”的贾逵,“大儒”是算得上的。

虽然没有不像后世那些开创派别的人物,但是在东汉确实算得上大儒。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会传统文化的人叫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会传统文化的人叫啥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