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关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文化算美育吗?

中国文化当然算美育。

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指向,是国家文化方针政策的重要抓手,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新时代美育肩负的责任已超越了艺术知识学习和技艺传授,也承载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有必要从美育角度,准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探索其传承路径。

  深入挖掘美育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反映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的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新时代美育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丰富的传统美育资源,是我国新时代学校美育发展的文化沃土与根基,对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此,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将优秀的人文精神凝练为当代的美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屈原在《离骚》中呐喊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还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告诫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哲学。将中华人文精神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更能满足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需求。

中国传统的审美教育是什么?

审美教育一般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的普及和以美的规律贯穿其中的普遍教育等。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和艺术的实践(各种艺术的创造和欣赏),训练和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能力和创造力;美学知识的普及主要指在艺术家、广大青年和学生中展开美学原理、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素养;以美的规律进行的普遍教育则旨在把美的规律贯穿到智育和德育中,使科学教育中枯燥的公式和定律化为美好的形象,把死板的记忆化为生动的想象,把师生之间单方面的灌输关系变为平等的相互交流关系等。

中国传统的审美教育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同时也是初民的美育手段。中国早在周代就形成了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的体制。“乐”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美育课程。“书”是学习书写,除了实用的目的,也包含书法艺术的因素。“射”“御”是练习射箭与驾车的技术,在体育和军事训练之中也包含有体态气度的美化训练。“礼”除了统治阶级道德观念的灌输之外,也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的培育。

以后,无论是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还是历代的建筑、园林、工艺品,都对人们起着广泛的审美教育作用。在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中,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很重视美育问题,如蔡元培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曾就美育实施问题大声疾呼,陶行知(1891~1946)创办的“工学团”与“育才学校”也都十分重视美育。

20世纪前叶的美育基本是按照什么来立论的?

20世纪前的美育基本是按照以审美的方式去启蒙大众来立论的。

20世纪初叶,在历史与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教育观念的剧变和西方美学的输入,以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梁启超等人为代表兴起了一股具有启蒙性质的美育新潮。这股美育新潮从培养“完全之人物”的现代教育理想出发,把美育作为“完全之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对美育的根源、性质和桥梁作用等作了具有学理深度的阐述,而且对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独立地位、美育的特质及实施美育的手段和途径等问题做了多方面的探索。这股美育新潮在文化创生的策略上提供了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范例,对今天的美育建设实践也有着多方面的现实启示价值。

尽管早从先秦时代起中国的传统教育即已包含了“诗教”与“乐教”的成分,但将美育或曰审美教育提升至完整的教育理念中,作为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有机组成部分,却是20世纪初叶才发生的事情。1903年8月,王国维在清廷实施“新政”、全国兴办新式学堂之风日盛的背景下,于《教育世界》56号上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列为“完全之教育”之一部,其后又发表《孔子之美育主义》、《去毒篇》、《人间嗜好之研究》、《霍恩氏之美育说》等文若干,倡导美育。民国二年,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其奠定了民国教育理论基础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把美育同军国民主义教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传统文化与当代美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