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思想与教育,传统文化和教育

传统文化思想与教育,传统文化和教育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传统文化思想与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传统文化思想与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儒家学习观是什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人生有什么启迪。急求?

答:儒家学习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

传统文化思想与教育,传统文化和教育

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的孔子。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支,它以强势的道德意识及政治理想成为贯穿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价值观。

基本观点

伦理观: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恤民情、爱惜民力,民众要敬重师长、和睦乡邻。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恢复西周时期的德治。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育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形成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苟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孔子的儒家思想到底教导了我们怎样为人处世呢?

其实大可不必之乎者也的大发圣人之语,也不用上纲上线的狂挖思想根源,孔子及诸先贤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应与时俱进、务实当下,朴朴实实,大道至简,万物通理,个人总结分享心得“三信”如下:

一、自信:多自省,多检讨,多提高,让自己不断进步成长,提升修养和本领,以求达成自信。

二、他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做人处事舍己为人,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成就别人,圆满自己,获取他人信任的处世之道。

三、公信:除却个人,所在群体或组织,则考虑大局意识和集体利益,推动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达到权威公正的影响。

人生天地间,无非你我他、名和利,愚以为遵循上述“三信”,做好自己、考虑他人、尊重大家,这就是孔子等先贤教会我们的儒家之道。


儒家思想早就存在,并非孔子专利。但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都有自己的蠕家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教导我们,为人处世应该说一套做一套(嘴上说要仁政,实际去砸民工的锅)、当面不说背后骂人(樊迟、宰予都是受害者);对领导像孙子,对下级像爷爷(乡党篇里写的多了)。

只要你不事生产、鄙视劳动,刻苦钻研坑蒙拐骗技术,坚持跑官要官,用一切为领导服务为宗旨,多传销几个学生,学生再大力发展下线,以后你就可以成圣人了。

《论语·乡党》篇中,详细记载了孔子遵照周礼的为人处事行为规范,其繁琐与做作,足以让人作呕:

孔子走进朝廷的大门,谨慎而恭敬的样子,好像没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门的中间;走,也不踩门坎。经过国君座位时,他脸色立刻庄重起来,脚步加快,说话好像中气不足一样。提起衣服下摆向堂上走时,恭敬而谨慎,憋住气好像不呼吸一样。退堂时,走下台阶,脸色舒展,怡然自得的样子。走完台阶,迅速向前走,姿态像鸟儿展翅一样。回到自己位置,又是一副恭敬而不安的模样。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再回头张望。”

孔子出使诸侯国时,拿着圭,恭敬谨慎,像是举不起来的样子。向上举好像作揖,放下时好像给人递东西。脸色庄重神情战栗,步子很小,好像沿着一条直线往前走。赠送礼物时,和颜悦色。和国君私下会见时,则显得轻松愉快。

朝廷公干,讲究礼仪,还则罢了。居家过日子,也讲究礼仪,分明就是与自己过不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传统文化思想与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传统文化思想与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