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进行中】
记者高建金通讯员李翔
“先在头发上系一根红绳,在脑后盘起来,扎成骨髻,然后挑选花蕾或嫩芽,串成花环……”在泉州高铁南站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晨身穿布扣斜裙。大镶边的衬衫巧妙地展示了仙浦妇女发夹和裙子的编织方法。短短几分钟,乘客们就被赋予了春天般的“小花园”发型。
随着春节的到来,福厦高铁泉州南站张灯结彩,装饰缤纷,人流络绎不绝。女簪衣、珠绣、彩扎、木雕、梨园戏、仙浦木偶戏等传统非遗齐聚候车大厅,各个摊位人气异常旺盛。非遗传承人通过互动教学、直播等方式,向游客讲解每一件物品背后的非遗故事。
“我们与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在候车室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邀请’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站。”泉州南站站长李景龙说。
“这次来泉州,没来得及去旋浦村打卡,没想到在高铁站遇见了你们!”山东姑娘徐泽佳和闺蜜在簪花围摊位前合影,头顶是“花园”。福厦高铁开通后,泉州丰泽区小渔村霞浦村的旅游越来越火爆。色彩缤纷、典雅的霞浦女子发簪赢得了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游客头上的花束很多都是宋元时期从“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而来的品种。每逢佳节,仙浦妇女都会佩戴5至7串不同颜色的发夹以示庆祝。寻浦人民依海为生,梳发插花的民俗表达了对亲人平安幸福的美好祝愿。
“这个扇子好漂亮,我想学这个!”非遗市场内,泉州珠绣摊位前挤满了人。小女孩选了自己喜欢的图案,牵着妈妈的手,迫不及待地体验珠绣。 “孩子们,看我手的动作,先慢慢地绕线,然后串珠子。” 6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陈克恩戴着老花镜,耐心指导游客在圆扇上做珠绣。针是笔,珠子是墨,布是纸……吉祥龙的“珠光宝气”形象逐渐显现在“布”上。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2023年9月底,福厦高铁将开通运营。从叮当作响的绿皮列车到飞驰而过的复兴号,从一条铁路线到现在的四条线,作为土生土长的泉州人,站长李景龙见证并参与了泉州铁路的发展变化。
今年春节期间,福厦高铁以“高铁+非遗”融合的方式,创新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渠道。看着车站非遗市场热闹的场面,李景龙感慨万千:“随着更多高铁线路的建成,我们泉州的非遗文化正在传播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