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报评论】
作者:黄刚(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江西,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与20余所学校建立了馆校合作机制。博物馆社教人员每周都会走进学校,举办一系列瓷文化课程,系统介绍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史,寓教于乐。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在天津,天津博物馆结合丰富的藏品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实力,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课”;在四川,成都博物馆创新推出“周末儿童博物馆”,根据儿童认知特点设计课程和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乐的同时激发内心的文化自信。
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护着民族精神。它们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诠释文物意义和价值的场所,承载着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如何延续“博物馆热”,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
博物馆是一所大学校。 1905年,张謇创办南通博物院时,提出了“在象墟设学堂,以教习鸟兽植物名”的宗旨。他主张博物馆和图书馆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后盾。这也是我国近代第一座由华人创办的博物馆。我国现行《博物馆条例》也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集、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组织”,凸显了博物馆的教育意义。一般来说,博物馆具有收藏、研究、教育三大功能。如果说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博物馆的灵魂。收藏和研究是为了教育、服务教育。更加充分地挖掘、利用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我们必须写好的一篇大文章。
加强研究解读,深入挖掘文物藏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转化为宝贵的教育资源。人们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打卡”、看热闹,更是为了从文物藏品中获取知识,接受文化熏陶,引发理性思考,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博物馆里的文物给人直观、真实的感受。这就是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要真正实现文物藏品的教育意义,不仅要考察其历史,更要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展示其中所蕴含的原理、哲学和价值观,展示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其中蕴藏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充分发挥其对游客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注重激活和利用,树立以观众为中心的展览理念,利用好科技手段进行教育和娱乐。进入博物馆的参观者不是被动听讲解的“观众”,而是围绕文物藏品进行观察、体验、思考、实践的“文物使用者”。策划展览、展示文物时,要充分考虑公众特点和教育需求,坚持差异化,注重体验,增强启发。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与其原来的历史遗址、文化坐标和使用场景相分离,导致观众很难更好地理解其价值。如何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和内涵,也是发展好博物馆教育的关键。我们可以利用科技手段,通过数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同时,我们可以创新策展方式,增强互动体验,开发更多创意产品,让观众与藏品“对话”。教育与娱乐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等八部门联合公布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基地名单中,中国共产党历史陈列馆、国家博物馆等不同类型博物馆中国也被包括在内,这为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提供了基础。教育人们开辟新视野。博物馆和学校都充分利用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和展览资源,紧密结合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程,将文物知识融入学校教育,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还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博物馆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双赢。我们要以当前兴起的“博物馆热”为契机,不断加大博物馆科研投入,不断创新博物馆教育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形式,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等众多群体能够获得更丰富、更持久的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