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厦门文化馆小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厦门文化馆小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评价电影《夺冠》?
看《夺冠》的那天,第二首结尾歌曲都快唱完的时候,人们才开始陆续走出去,影片给人的震撼是那样的强烈,一霎时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那个场景。
八十年代初,体育比赛对中国人的生活来说远比现在重要的多。如今,拿个世界冠军或许只是一个体育新闻而已,而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意义要大得多。那时候我还在北大读书,男足、男羽、男排、女排、甚至举重一有比赛,楼道里就会摆上一个黑白9吋的小电视,学生们早早摆上小板凳排队,然后一起叫啊喊啊的。那时的体育比赛对人们的精神影响真的是很大的。
两场赛事都闹出了事情,一个是男排在香港亚洲区域赛对韩国的比赛,那场球汪嘉伟大放光彩,另一场就是女排世界杯对日本,也就是电影中的那一场,学生们实在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摔了不少暖壶,拆了不少床板,烧了不少扫把,先是在东操场,之后又跑到大街上去了。当时觉得挺荒唐的,所以人们想了一个好听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结果很有效,校方没追究,将损坏的东西补上了!
女排的首冠给那时的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影片中比较巧妙地从多个场景反映了这个影响,不过看上去完全属于历史了。赛场上,那时的孙晋芳、曹慧英、周晓兰、杨希都是令人敬仰的角色,不过影片中基本都集中在郎平、陈招娣、和教练身上,而郎平的女儿显然很难演出她母亲的状态了!不过还好,还看得过去。
巩俐的表演非常不容易了!不愧是大演员,每个细节都很精致,尤其是涉及到情绪演绎时更是精彩。唯一的缺憾是演员毕竟不是铁榔头,巩俐的眼神缺少了那种凌厉坚毅的味道,多了些柔和温润的气氛。也难怪,毕竟铁榔头世间只有一个啊!
时光荏苒,女排精神是不是还是原来的本质?影片中提出了不少有亮点的思想,但是却没有展开来说,使得影片在竞技刺激和思想深邃之间显得有些摇摆,有些两头都不凑的感觉。或许,这就是遗憾艺术的一种宿命?
无论如何,《夺冠》是一部好片子,而女排精神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因此,我真希望这样的片子会不断出现,这样的精神能永恒保持。不过,记得在那场电影中,我看到的观众都头发花白了,不知其他场次中,是不是黑头发的会多一些?
《夺冠》中有一句台词让人记忆深刻,如:“过去的包袱,由我们那一代来背,你们只管放开打,豁出去打!”当每个时代背景,每个时期的使命不同,但是坚强奋斗,坚强拼搏,团队精神,女排精神,不能忘记,值得传承,值得学习!
很多人拿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来和《夺冠》比较。完全不是一码事。
“中国女排”,早已不是一项体育运动名称,而是承载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拼搏奋斗的一种精神,一段时代记忆。
《夺冠》看起来是一部体育影片,实际上是一部时代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每一个历史印记,通过女排这个载体,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是其中一段岁月的参与者、见证者,感同身受,触景生情。
有人说,《夺冠》像纪录片,真人出演电影角色,没什么意义,不如直接看球赛。
似乎有些道理,但看电影和看比赛直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体验过程。
我感觉,说看《夺冠》电影,不如直接看女排比赛的人,大多数并没有看电影,只是主观猜测而已。这里就不多展开了解释了,请去影院看了电影再讨论。
举一个不很恰当的比较:《大决战》电影,是纪录片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厦门文化馆小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厦门文化馆小品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