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馆 >文化馆文化墙内容,文化馆文化墙内容有哪些

文化馆文化墙内容,文化馆文化墙内容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文化馆文化墙内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文化馆文化墙内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考古学把从1980年,1981年若干次考古发掘所获得遗存文物及夏商先人们迁徙融合当地土著人的时代背景称为三星堆文化。

文化馆文化墙内容,文化馆文化墙内容有哪些

三星堆在地图上的位置

三星堆文化是一支夏人从长江中游经三峡西迁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同时西迁的还有鄂西川东峡区的土著民族。三星堆文化可以说是以夏文化和鄂西川东峡区土著文化的联盟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

三星堆出土了很多文物古迹,例如:大铜树,铜人立像,陶器、封口盉、鬶、觚、高柄豆,铜牌饰、铜铃,玉戈、玉璋等,部分文物如下图:

三星堆的铜人

铜鸟

三星堆文化

  • 命名

首先,三星堆文化的命名,是基于1933年至1980、1981年的若干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资料。自1933年华西大学博物馆葛维汉、林名均首次发掘,直到1949年以后才对三星堆一带展开科学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大学历史系等于1956年、1958年、1963年、1964年和1980年5月在这一带进行过考古工作,当时称这一带的古遗址为中兴古遗址。

其次,1980年11月至1981年5月,四川省文管会、省博物馆和广汉县文化馆在三星堆进行发掘,获得丰富的资料,发现房屋基址18座、灰坑3个、墓葬4座、玉石器110多件、陶器70多件及10万多件陶片。年代上限距今4500±150年,大致延续至距今3000年左右,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相当中原夏、商时期。根据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又具有一群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发掘者建议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 形成发展

三星堆文化是夏人的一支从长江中游经三峡西迁成都平原、征服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同时西迁的还有鄂西川东峡区的土著民族。三星堆文化可以说是以夏文化和鄂西川东峡区土著文化的联盟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

通过鄂西地区、三峡地区这样的传播路线进入了四川盆地中心的成都平原,在当地相当发达的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星堆文化。以后的二里岗期商文化也是通过这样的传播路线与三星堆文化发生联系。

三星堆文化面貌构成中,除夏文化因素的主体地位外,来自鄂西川东峡区的文化传统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特别在陶器文化层面上反映更加突出。

三星堆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1980年至1981年间考古学界把三星堆遗址第二期起连续几期文化遗存称为三星堆文化[1],其文化年代下限存在争议[2]。

三星堆文化基于1933年至1980年、1981年的若干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资料,以及在1980年以后的多次发掘中,三星堆遗址考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

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又具有一群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发掘者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研究涉及面极广,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不少学者加入研究行列,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新成果不断问世,同时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也存在不少分歧。[3]

三星堆位于四川的广汉南兴镇,考古学界把三星堆遗址第二期起连续几期文化遗存称为三星堆文化,其年代下限存在争议 。基于1933年至1980、1981年的若干次考古调查和发掘所获资料,以及在1980年以后的多次发掘中,三星堆遗址考古获得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三星堆文化的内涵。根据三星堆遗址古文化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又具有一群区别于其他任何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发掘者将这一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研究涉及面极广,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都有不少学者加入研究行列,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新成果不断问世,同时在一些主要问题上也存在不少分歧。


闽侯历史文化街区怎么样?

不得不说,闽侯历史文化街区生不逢时,“喜街”开张之时,突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喜庆为主的喜街开张活动只能黯然按下“暂停键”。

人算不如天算,闽侯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满满的喜庆年,被疫情搅散,至今不能恢复正常。

按照福州对所辖地区疫情风险等级动态调整情况,2月29日,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所在的闽侯县仍属于零星散发疫情区的中等风险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会受到必要的限制。

闽侯昙石山历史文化街区展现的喜娘文化要的就是人员聚集形成的欢庆、喜乐气氛,与当前疫情的防聚集、防扩散、防输入都是格格不入的。现在谈论闽侯历史文化街区真的不是时候。

不可否认,闽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起点高,有精致规划,依托福州市近郊结合部的优势,和闽侯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一定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万事开头难,还有一句俗话叫“好事多磨”。经历过疫情,更需要“喜文化”来冲冲喜,待到疫情结束时,闽侯历史文化街区一定会迎来自己本来该有的“喜”的样子。

作为一个历史古镇,文化小镇,喜娘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地,闽侯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看点多多,值得期待。

虽然错过了一年一地的春节假期,但来日方长,值得游客打卡旅游的地方有: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为主的非遗文化馆:青红酒酿造、角梳技艺、喜娘习俗、线面技艺等等。

最国潮的民艺馆:文化的传承离不开“非遗传习”,古法手工体验花草纸、蓝晒、花绣、扎染等等。

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闽侯甘蔗街道,紧邻昙石山博物馆,与昙石山博物馆、闽都民俗园、闽侯县博物馆连成一片。现有面积71.4亩,建筑34座(含8座异地保护的古厝),主街凸显闽侯喜文化,致力打造中国喜街。 

据悉,闽侯拥有四张“国字号”名片:中国喜娘文化之乡、中国橄榄之乡、中国金鱼之乡、中国根艺之乡,这其中,闽侯喜娘文化传承至今已有800多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街当天,身穿传统中式服饰的多对“新人”,在闽侯喜娘的喜语喜愿声中,拜天地、添花礼、进斗丁礼,让游客感受喜娘文化的独特魅力。非遗文化馆、喜鱼馆、民艺馆、有喜艺文聚落等也同时亮相,非遗手作、文创手作、汉服体验等活动,全方位展示闽侯深厚的历史文化。

喜街首次引进知名美食品牌“士林夜市”,25个摊位的主厨全部来自台湾原摊位的美食家族。除了正宗“士林”美食,他们还在喜街夜市推出各式新奇的网红小吃,合力打造福州“吃货天堂”。

闽侯的14个乡镇也在喜街的“一镇一味、一镇一品”区域,展示当地美食与特产,让市民领略“舌尖上的闽侯”。比如,人称关源里三宝之一的关源里青红,用优质糯米、古田红曲、深山泉水酿制,入选了非遗的酿酒工艺已流传上百年。

在民艺馆,游客可体验被称为“最国潮”的扎染、花草纸、编织等。民艺馆进驻的草草木木工作室,以“非遗传习”为初衷,除植物染外,还有其他古法手作体验项目,例如花草纸、落水纸、染纸、蓝晒、编织、花绣等。

讲究趣味与个性的有喜艺文聚落,综合了各种玩乐体验,它既是艺人表演原创音乐的音乐厅,也是美学馆和孩子的手作乐园。游客还可在现场学习陶艺制作、定制陶艺礼品。

此外,“喜甜巷”和“喜花里”也不能错过,喜甜巷有冰淇淋花车巡游,喜花里有一株超美桃花树助力情侣们的“桃花运”。喜甜巷和喜花里中还能找到冰糖葫芦、棉花糖,带你找回童年记忆。

除了开街当天活动,喜街还将于正月初四、初五、初六以及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四天,推出主题日新春嘉年华。

正月初四“街头艺人秀”将邀请女子民乐团、爵士乐队、民谣少年、摇滚乐队等进行演出。正月初五的“非遗文化秀”将以“非遗文化快闪”等形式,为市民带来全新的非遗表演。正月初六的“喜剧脱口秀”将以充满“虾油味”的脱口秀方式来阐述闽侯特色“喜”文化。正月十五的“上元狂欢夜”将举办“猜灯谜送金币”“喜街迎财神接好运”“情话墙”“古装快闪”以及汉服秀、灯光秀等节目,让市民在喜街欢欢喜喜过大年。


闽侯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内景。 王东明 摄

闽侯拥有四张“国字号”名片:中国喜娘文化之乡、中国橄榄之乡、中国金鱼之乡、中国根艺之乡。这其中,闽侯喜娘文化传承至今已有800多年,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昙石山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街凸显闽侯“喜文化”,致力打造“中国喜街”。

开街当天,传统集体婚礼在喜街的古厝中举行,非遗文化馆、喜鱼馆、民艺馆、有喜艺文聚落等也将同时在喜街亮相,游客还可以现场体验非遗手作、文创手作、汉服等。

游客纷纷在许愿树前求“桃花运”。 王东明 摄

活动中,闽侯的14个乡镇在喜街的“一镇一味、一镇一品”区域展示当地美食与特产,让市民领略“舌尖上的闽侯”。

此外,隔街相对的“喜甜巷”和“喜花里”也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喜甜巷有冰淇淋花车巡游,喜花里有一株桃花树,情侣们纷纷在此求“桃花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文化馆文化墙内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文化馆文化墙内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