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文化 >国学文化地支图解,

国学文化地支图解,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学文化地支图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国学文化地支图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每天是十二个时辰?

计时的单位有很多,地球绕日一圈为一天,各地的人们为了便于生活,将一天分成不同的等分。古印度分一天为六时,即四个小时为一时,所以印度有“六时吉祥”的祝福语。古中国分一天为十二个时辰,到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个小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但中国古代通用还是十二时辰计时法。古埃及历法分一天为二十四时。近代钟表普及全世界后,全世界基本都以每天二十四小时计时。由于中国历法和西方历法完全能兼容,所以现代中国也以每天二十四小时计时。

国学文化地支图解,

至于中国古人为什么习惯用十二时辰分时法,大致是两方面原因。

一是中国历法系统中的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可以计年,可以计月,可以计日,当然也可以计时。

二是《易经》中的十二消息卦,“息”是指太阳能量的生长,“消”指太阳能量的消减。这十二卦以阴阳消长的次序排列,反映了中国地区一天十二个时辰及一年十二个月的太阳能量变化,正好对应于十二地支。这十二消息卦分别是

复卦(一阳五阴,子时,23-1点)、

临卦(二阳四阳,丑时,1-3点)、

泰卦(三阳三阴,寅时,3-5点)、

大壮(四阳二阴,卯时,5-7点)、

夬卦(五阳一阴,辰时,7-9点)、

乾卦(六阳, 巳时,9-11点)、

古时候的中国人智商非常高,根据天文现象和天气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又叫一个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为现在的30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为现在的10分钟),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为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为一念。大约从西周起,人们就为每个时辰取了优雅别致的命名,又以地支来表示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下面就是每个时辰的划分:

子时=23:00至1:00

丑时=1:00至3:00

寅时=3:00至5:00

卯时=5:00至7:00

辰时=7:00至9:00

巳时=9:00至11:00

午时=11:00至13:00

未时=13:00至15:00

申时=15:00至I7:00

中国古代相传至少最早是夏朝就有了完整的历法了。黄帝命手下大臣挠整理命名了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时的方法。

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根据十个手指逐渐找到十进位记数的方法,同时也以一到十作为记时的工具。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我们的祖先发现了地球公转一周(即一年),月亮阴晴变化(即一月)十二次,于是就产生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个月大约三十天的规律。

既然年月都有了对应的数,为了更加细分每天的时间段,就出现了时(辰)、刻的概念。

远古时期也有把一天分为十个时间段的记载,自从人们知道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后,又把一天也分成了十二个时间段,即十二个时辰。

相传伏羲氏把十、和十二个数字分别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还将天干地支相配而成六十花甲子,分阴阳配五行,后来又将十二地支配以十二动物规定方位,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历法、哲学体系。

还有的预测类书藉认为一天十二分时间起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说。

总之,我们祖先发明的十天干十二地支对应年月日时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国学典籍里面的奇葩。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答!

古时没有钟表,而用沙漏、烧香、十二地支来计时,共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是现在两个小时,共二十四小时。

十二地支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时:11:00~1:00

丑时:1:00~3:00

寅时:3:00~5:00

卯时:5:00~7:00

辰时:7:00~9:00

巳时:9:00~11:00

午时:11:00~13:00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学文化地支图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学文化地支图解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