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文化 >记住乡愁纪录片图片(纪录片《记住乡愁》)

记住乡愁纪录片图片(纪录片《记住乡愁》)

作者:沉卫星

牡丹江畔,体育老师陈雨佳变身“种稻姑娘”;在齐鲁,理工男梁谦变身“大棚菜农”;在宁绍平原,归国留学生杨一新建起了“智慧农场”……新年伊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记住乡愁》系列推出的10集纪录片《加油,新农人》敏锐把握新农村建设发展趋势,将镜头聚焦于乡村青年群体,生动呈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奔跑在“人生轨道”上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农村土地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记住乡愁纪录片图片(纪录片《记住乡愁》)

纪录片重点从全国10个地方选取了10位有代表性的青年农民,记录他们从创业到初见成效在家乡的所思所感和行动。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凭借自己的梦想、视野、知识和技能,以及捕捉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在农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镜头中可以看出,他们与祖先“种庄稼就是用锄头挖地,用手磨茧”的传统观念不同。他们不仅有思维、战略、目标,而且有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能不能挨打,如果不能的话,再试一次。在这股新动能的注入下,从空中花园到智慧果园,从高科技农场到乡村民宿,传统村落正在摆脱落后,告别“空心”。虽然人们还在田间劳作,但所谓的农活已经涉及到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模式创新;所谓的农具可能就是手机。农业逐步成为“高、大、先进”和“奇、特、新”产业。

这部纪录片每集的时长虽然不足半小时,但信息量却十分密集。由地域、困境、传统、成功、未来组成的叙事链条,像一条灰线一样揭示出许多重要命题。是什么促使他们毅然扎根乡村,又是什么给他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从这些问题出发,观众可以发现和理解当今社会进步新进程、新趋势的关键。

这些年轻的农民渴望回报父母和养育他们的土地。他们也有在改造家乡的过程中吃苦、重塑自身价值观、实现家乡繁荣的愿望。这些为青年农民准备土地接力奠定了精神基础,也极大激发了他们回家乡创业的热情。

10位青年农民的描写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认识乡村、农业、农民的机会。当改革开放带动城镇化发展时,受城市文明影响的青年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将从高度、深度、广度、速度等多个维度向农村渗透。他们密切关注种子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一方面,他们用大数据连接地球,用互联网思考农业,用新理念改造乡村。善于释放要素价值,着力在多领域催生新业态和增长点。这些实践过程也表明农民正在形成多重身份,耕作业已多元化、规模化。未来的农村将不再是传统的村庄,而是城乡一体化的村庄。

节目并不止于此,而是通过年轻农民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一个更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不仅是一系列惠农政策产生的表现,也是关键为中国经济转型。城乡一体化、产业升级、数字技术、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等举措,特别是与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同步,农村长期发展的瓶颈很快被打破。作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新动力,这些青年农民是今天的火,也是未来的明星。他们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宝贵的信心。

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聚集在乡村,水乡山村因年轻人的聚集而变得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相信在未来的乡村振兴中,更多全新的题材、丰富的题材、精彩的人物、感人的故事将会来到《记住乡愁》个,开辟一个更广阔、更深层次、立体化、更细腻的中国锦绣新时代。我们的历史。这幅画卷为世界增添了一幅幅巨大而生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风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