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文化 >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作用(非遗数字化传承)

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作用(非遗数字化传承)

【文化分析】

作者:岳永义(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数字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作用(非遗数字化传承)

2023年“非遗广州红”线上宣传活动以“非遗广东遗产行走广州红”为主题,联动广州本地百余个城市空间,打造非遗主题行走地图、非遗精彩剧场旅游、虚拟步行街三大活动展示了贴近生活、丰富多样的“互联网+非遗”生活方式。其中,“非遗主题行走图”打卡活动自11月17日启动以来,微博话题“非遗广州红”累计点击量超过1.6亿。数字化作为新的载体,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数字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妙“融合”已成为基本的社会事实。随着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这一组合势必进一步拓展版图。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科技进步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科技进步为文化发展提供重要动力,文化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坚实基础。其中,文字作为人类交流事务、表达思想的重要载体,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前口口相传的知识和亲眼所见、相信的技能都被记录下来,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新迭代。而且,很多因各种原因而失传的技艺,都因文字记载而在新时代得到了恢复和更新。

笔者曾参观过安徽祁门、岳西乡村的古戏楼。由于地处山区,邻近村庄的口音差异很大,很多当地人不明白为什么。然而,关于这些散落在乡村的古戏楼的文字,以及碑文中描述的戏班、戏剧、演员,将这些互不了解的村庄连成一个整体。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有文字的社会的生命力显然比无文字的社会要好。在现代,如果没有留声机、录音机、录音笔等工具,很难想象现在口述历史的普及程度。新工具的不断涌现正在彻底改变人类的文化生态和艺术形式。

在“话匣子”(广播)传入中国之前,相声在北京老天桥、天津等地以露天表演为生。虽然主要以言语表演为主,但也包含了更多的肢体动作。其实,边唱太平歌词边说“圆脸子”,是当时相声艺人必须练就的基本功。因为它是露天放置在地上的,所以周围的观众都可以看到它,两个相声艺术家面对面表演。 20、30年代,随着“话匣子”的日益流行,口才好、声音好听的相声艺术家与“话匣子”有着天然的缘分。此外,由于“话匣子”的介入和影响,相声艺术家的清晰发音和声音个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广播“一统天下”时,相声也从“看”转变为“听”,让白莎莎作为演员的基本功逐渐丧失。经过改革开放、电视的普及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直到现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的流行,相声才开始回归表演。即使隔着不同大小、形状的屏幕,“看”至少和“听”一样好。这使得相声演员的外表、服装、身体姿势、表情甚至眼神,即使不再白说,也再次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可见,在相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广播、电视、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手段。他们实际上参与了相声的制造和制作。相声以不同的方式传播,显然具有不同的风格和形式,培养了不同的受众,也创造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审美实践。

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经过文字的描述和加工,《诗经》的“国风”不再是纯粹用方言朗诵的“民歌”。书面的“国风”因文字的载体而具有更广泛的含义。传播范围、受众范围、普遍性与“雅”、“歌”没有本质区别。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像相声一样,作为一种新技术和载体,数字化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传播的必然手段。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传承。它还在产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它赋予了“实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新的“数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他们有自己的受众和发行领域。这些新形式共同构成了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

数字化正在创造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和生态。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传承的革命力量。有了它的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有效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传播成为一种切实有效的生命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