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文化 >参观武夷山(踏访武夷山)

参观武夷山(踏访武夷山)

作者:一红(媒体人、资深编辑)

爬泰山会让世界变小,但是爬武夷山呢?我想说:“攀登武夷,美化世界”。

参观武夷山(踏访武夷山)

从空中俯瞰,武夷山就像一尊精雕细琢的盆景,绿水环抱,植被茂盛,山峰错落,各具特色。武夷山也是一座文化山。除了自然美,还有人文美。朱熹、刘墉、桓果等文化名人犹如璀璨的明星,至今影响着中国的学术思想和文学创作。当然,武夷山也有世界名茶,片片茶叶已走遍世界各地。

武夷精舍是朱熹讲学的地方。辛弃疾曾在此拜谒朱熹,并赋诗一首:“自唐尧帝以来,数千年过去了,而像他这样的人,只有两三个人。”

趁着晨光,我们沿着右边狭窄的山路走,到达了武夷精舍。有趣的是,当我们走出武夷精舍时,山路也很窄。进进出出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重行数十步,豁然开悟”。也许朱熹在选择讲课地点时也想到了《桃花源记》。

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朱熹的画像。再往里走,墙上有很多地方展示着他的诗。朱熹在武夷山生活了五十年。他的官职并不高。大多数时候,他生活贫困,有时甚至没有饭吃。但朱熹在讲学时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可见他的苦心。自元代以来近六百年来,《四书章句集注》一直是学子必读之作,可见朱熹影响之深广。

有学者说,不了解宋明理学,就不能全面了解孔孟。中国思想史专家蔡尚思有诗云:“孔子出东周,朱熹出南宋。中国古文化,泰山武夷。”这首诗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朱熹对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

人们在享受武夷山水之乐的时候,不应忘记朱熹的“问渠有多清,看有无活水源头”。朱熹一生十分重视读书,大力提倡读书。武夷山这块宝地,书卷气是最浓的。

以前没怎么读过刘墉的诗,以为这个才子不过是风流多情,互相打情骂俏而已。他无非是“衣宽不悔,憔悴因衣”。后来,当我读到苏轼对刘墉作品《八声甘州》的评价:“不减唐朝的高度”时,我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

我们驱车前往刘勇的家乡——武夷山茶井村,历史上称为白水村。蜿蜒的山路蜿蜒曲折,我们翻山越岭,终于到达了。一进村子,我们的眼睛就豁然开朗了。村口的石碑上写着:“茶井村,中国传统村落刘墉故里”。

来之前,我对这里抱有好奇和疑问:什么样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如此风流倜傥的人才?

阳光明媚,天空蔚蓝,几个悠闲的村民坐在自家门前喝茶。迎接我们的村里朋友已经给我们泡好了茶,正在等着我们。我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坐在门廊上迎着阳光,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享受着温暖。

小村的街道很干净,路边没有乱扔的纸屑。远处收获的稻谷呈鲜黄色,村边的小溪流过,绿色的树干失去了生机,但依然如故。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非常美丽。

路过一栋房子时,我问朋友:“这栋房子有多少年了?”朋友回答:“大概三四百年吧。”房子不是很高,从屋顶到屋檐的距离悠长而平缓,黄墙青瓦让人一下子就感到淡雅又温馨。

很快我们就走到了刘墉故居遗址。朋友指着一棵罗汉松说:“这个村里最古老的就是刘勇亲手种下的这棵罗汉松了。”我们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发现那棵树并不是很高。罗汉松的叶子有些稀疏,看上去脆弱,但看上去却很平静。如果它会说话,那一定是个健谈的老人了。树下立着一块地基白字的牌子,上面写着:“刘勇手植”。刘墉小时候体弱多病。母亲让他种下这棵罗汉松树,说他的身体会好起来。果然,刘庸康复了。这棵神奇的罗汉松树经历了风雨,却依然生机勃勃,坚强不息。有了它,就有了一个神奇的传说。

刘墉出身名门,家族四代进士十余人。其祖父刘充以博学多儒闻名,父亲刘义观任工部侍郎。刘墉自幼聪明好学。他六岁时写下了《劝学文》,十四岁时写出了代表作《题中峰寺》。

这个小村还建了一条长廊,长廊上挂着一些村里先贤的画像,其中有宋代学者桓国、翁仲同等大儒,还有朱熹的岳父刘绵之。可以想象当时这里学术氛围之浓厚。刘墉接触到这样的环境,市井里的人都喜欢读他的诗。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告别时已近黄昏。和我们一起来的人都感叹我们来到这里很不容易,更何况是古人。武夷这个小山村却诞生了这么多影响中国文化历史的重要人物,真是了不起。

这次去武夷山,恰逢武夷山首届全国制茶节。真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也体现了武夷山人对茶的热爱。

几个人围坐在一个小炉子旁,服务人员会给你烤红薯、柿子、桂圆、大枣,冲泡武夷岩茶,悠闲地享受生活。在武夷山,即使是冬天,只要有阳光,室外也比室内温暖。

这是我第五次来武夷山,但还没去过燕子窝。来武夷山之前,偶然认识了燕子窝生态茶园的负责人老杨。老杨为人淳厚,说话踏实。大家都叫他“红薯”。他告诉我,武夷山是茶叶科学种植、茶园科学管理的试验区。

武夷山陵阳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经陵阳关进入福建,陵阳村成为福建省第一个解放建制村。陵阳关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当地有首歌谣:“陵阳关如一根竿子,一头顶甘肃、浙江,一头顶崇安。”

武夷山古称崇安。陵阳关自古就是福建通往北方的重要关隘,武夷山的茶叶也从这里走向世界。这里海拔1000多米,地势险要,植被极其丰富。这里的古茶园已成为首批国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019年,“武夷山闽赣古驿道”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却是闽赣古驿道上古茶园的守护者之一。他坚守陵阳关。他不仅种茶,还为陵阳关铺路立碑。他付出了很多。当我见到他时,他说:“我只是一个守山人。”

此次武夷山之行的一大收获就是拜访了老一辈茶艺大师陈红棉。老人十一岁时就学会了泡茶。他今年已经快九十岁了。他个子不高,视力也有些差。他的脸上写满了沧桑的故事。老人以前住在山里幽静的慧远寺里。禅寺的门联非常有名:“来访时不以茶为酒,居山间宜与竹为邻”。这也是当地人生活的写照。

老者说话的语气很高亢,十分自信。其家人称,他喝的是武夷岩茶。老人说,他很欣赏泡茶好的人,凡是泡茶好的人,他都会低头向他学习。不管生活有多么困难,只要有茶,他就能克服。他说自己从来没读过书,但每天都读武夷山这本大书。这是一个有骨气、有品格、有进取精神的老茶人。他不服输的精神感染了我。

我似乎突然明白,武夷山的好茶之所以能够走遍世界,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群负责任的茶农。他们给武夷山带来了最美妙的人情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