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文化 >民俗学文化概论,民俗学文化概论课后答案

民俗学文化概论,民俗学文化概论课后答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俗学文化概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民俗学文化概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俗学概论,主要是学什么的呢?

不难,民俗学是很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休戚相关。民俗学概论的通用教材一般是北京师范大学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俗学概论》,这是一本民俗学的入门教材。民俗学概论主要的学习内容有:民俗学的基本理论、民俗学的发展史、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风民俗还有民俗学的研究方法等等。是很有趣的课程,相信你学了之后不但不会觉得困难,还会很感兴趣,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民俗学文化概论,民俗学文化概论课后答案

民俗分为哪四类?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华夏传承:中国的四大传统民俗

1、除夕: 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

2、清明节: 祭祀踏青两相宜。

3、端午节 :粽叶飘香习俗多。

4、中秋节 :花好月圆人团圆。

中国民俗学界的两种分类:

第一类、乌丙安在 《中国民俗学》中把民俗分为四大类:

①、经济的民俗;

②、社会的民俗;

乌丙安在 《中国民俗学》中把民俗分为四大类: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艺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学概论》中则分为这样四类: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

划分民俗的范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就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于是,得到三大类的民俗:1、物质生活民俗,2、社会生活民俗,3、精神生活民俗。


1、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2、春节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岁首、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3、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日。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4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正阳节、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

中国民俗文化是学什么?

民俗文化学,是民俗学与文化学交叉与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中国民俗学者仲富兰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于上个世纪的1986年7月,首次提出的一个学科概念,旨在打破传统民俗学囿于民间文学的狭小、逼仄的领域,为此作者还撰著了55万字的《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由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出版。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华传统文化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俗学文化概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俗学文化概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