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文化 >共促美术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美术馆如何推动艺术发展)

共促美术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美术馆如何推动艺术发展)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指出,“中国美术馆有力地见证了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直堂堂正正、在精品收藏、展览、公众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取得了积极成果。”近年来,从政府部门加强规划到各级美术馆新举措的出台,美术馆的建设、保管、管理和使用得到全面提升。今天,本届论坛邀请业内人士从收藏、展览、公众教育、对外交流等方面梳理成果、总结经验,共同推动美术馆高质量发展。

——编辑

共促美术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美术馆如何推动艺术发展)

展览展示——

积极构建全国美术展览体系

明文俊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美术馆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中强调:“在高质量藏品、高水平利用、高质量服务上下功夫,努力打造国家级美术馆”。甚至国家级博物馆,让人们欣赏新时代的艺术精品,提高文化素养。世界级的艺术殿堂。”随着我国美术馆的繁荣发展,艺术展览日益成为人们欣赏美术作品、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构建以美术馆为抓手、展览为切入口的全国美术展览体系。

举办国家级展会,加强示范引领。在重大时间点、重要活动举办重大主题展览,是美术馆服务国家整体利益的有力途径。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策划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大型展览,将众多经典作品与新创作并置。它用美丽的画卷展现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它以丰富的色彩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展览期间,将依托中国美术馆等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公众教育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吸引更多观众进馆接受审美启蒙和爱国主义教育。

为促进当代艺术繁荣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自2016年起在中国艺术节期间在美术馆等场馆举办了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书法篆刻展、摄影展三大展,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形式,展现了新时代艺术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2022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三大展览聚焦新时代主题创作,精心挑选1000余件展品,创新性地采用三地联动、线上线下的方式,在三地同步展示。北京、天津、河北等地。展览作品既有著名艺术家的近期力作,也有青年才俊的代表作品。展览特别重点展示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国家主题艺术创作工程和黄河文化主题艺术创作工程推出的优秀作品。

设计和公共艺术是重要的艺术门类,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展示近年来我国设计和公共艺术的杰出成就,推动设计和公共艺术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部连续组织举办了四届中国设计展和公共艺术特展。例如,第四届中国设计展暨公共艺术特展以“新起点·新时尚”为主题,运用案例构建策展结构和展示线索。展览分为主展和湾区专题展两部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展出122个案例、1331件作品/组。首次设立“湾区特展”,生动展示如何运用设计和公共艺术形式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出精品会展项目,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提升美术馆展览策划能力,推进专业化建设,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各地美术馆开展一批优秀收藏活动和展览项目,发挥优秀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国美术馆藏品展览季的目的是充分展示艺术品收藏研究工作成果,促进全国艺术资源共享和活化。该活动每年在固定时间内推出多场高质量藏品展览,并举办学术研讨会、公众教育、出版宣传等配套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11届,展出项目共计370余个。 “十四五”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完善优化展览季活动,鼓励地方美术馆突出时代主题,创新展览模式,加强馆际合作,巡回展览、普及美育,共推出展览项目60个。展出作品7000余件,推动博物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国立美术馆优秀项目评选是对国立美术馆藏品展览季的补充和补充的项目。每年年底,文化和旅游部都会评选各地美术馆申报的展览和公共教育项目,推出一批优秀项目。项目。全国各地美术馆积极参与,并以申报项目为契机,加强年度展览策划,提高展览水平,创新美育方式,使之成为备受瞩目的美术馆品牌活动。

加强人才培养,促进专业发展。人才是美术馆繁荣发展的关键。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美术馆专业人才培养,积极构建轮训与专业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架构,加强美术馆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培养,高度重视美术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人才梯队建设,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为美术事业提供良好基础。博物馆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持续开展对全国美术馆专业人员的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培训班,包括策展人培训、展览策划、公共服务等专题培训。教育、馆藏管理和研究。每一次的培训课程,都会将展览策划纳入课程内容。进入“十四五”以来,已培训相关人员近千人。为培养青年策展人才,推动各美术馆“策展人制度”的实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持续实施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通过选拔、培训、专家一对一指导、资金支持等方式,扶持青年策展人才,打造一批优秀的青年策展项目。进入“十四五”以来,累计为各地美术馆培养扶持青年策展人20名。通过这些项目,不断培养综合性展览人才,为美术馆的繁荣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新征程上,持续完善全国美术展览体系,提高策展水平,丰富展览内容,将有力推动新时代美术馆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艺术繁荣,弘扬文化自信。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

收藏精品——

探索原创“隐藏和使用”方式

应金飞

从选址西湖到建筑风格的确立,浙江美术馆都是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建成的。现已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的文化地标。当代中国已进入“美术馆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之余倾向于去美术馆近距离接触“美”。无论是通过看展览来丰富周末时光,还是一睹名作,人们对“美”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尚。作为面向公众的重要艺术收藏图书馆,博物馆藏品体系的建设因此显得更为特殊。

美术馆时代“藏什么”?一般来说,当代美术馆的藏品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突出博物馆特色,如中国美术馆、北京美术学院美术馆等。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国家美术馆,前者的藏品遴选着眼于塑造国家视觉形象,积极推动国际对话。 60年来,共收藏古今中外美术作品13万余件,形成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重要序列。后者是新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艺术院校的美术馆。致力于深入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例如,齐白石作品的收藏和研究处于行业前列。另一类则突出地域属性,如广东美术馆、陕西省美术馆等。前者收藏的重点是中国近代沿海艺术作品和海外华人艺术作品。后者更注重陕西及西部地区现当代美术、文献的收藏与研究。此外,四川美术馆追溯了中国新兴木刻的历史,武汉美术馆勾画了这座城市的人文景观……藏品体系自成一景。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做好藏品工作,实现特色藏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是美术馆的当务之急。

美术馆时代“如何隐藏”?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探索原创路径,才是美术馆的发展路径。以浙江美术馆为例,紧密秉承“有机美术馆”的顶层设计理念,将藏品融入创作、展览、研究、交流等各项业务,有效落实“藏为用” 。例如,2016年G20杭州峰会之际,推出“东方智慧”品牌展览系列。其中,“虎山胜景”、“水印千年”版画展的相关专题藏品连续几年受邀在海外多个国家展出;结合“浙江百年”“艺术”系列展览的“水彩”、“版画”、“油画”专题,优化藏品模式,在转变藏品结构、强化特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在旨在凝聚民族精神、凸显史诗品格的《大运河》中,“黄河”、“敦煌”等专题展览加深了对藏品的认识,为藏品的振兴提供借鉴。立足浙江大地,浙江美术馆还致力于打造“浙派水墨人物”收藏体系,通过展览等形式呈现浙江书画的脉络脉络。

如果说博物馆是一本严谨的历史书,那么美术馆就是一本精美的文学书。做好美术馆收藏工作,要打破对藏品的固有认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藏品进行主题整合、提炼价值,推动美术馆新知识生产。博物馆的藏品体系服务于大众,“收藏”的最终目的是“用好”这份财富。对于美术馆来说,只有首先树立文化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藏品内涵,才能真正让全民共享美育成果。

数字智能时代,藏品的发展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美术馆开设虚拟展厅、开展在线社交等,努力融入社会进程,服务美好生活。例如,浙江美术馆2018年打造的“美术馆藏品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作为“藏品大脑”的引领者,成功实现了藏品资源的共享,同时,联合全国各地美术馆,共同勾画未来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慧新模式。蓝图。

面向未来,美术馆要“有机”拓展收藏体系整体视野,为讲述中国艺术故事提供独特支撑,为推动美术馆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为浙江美术馆馆长)

公共教育——

传递大爱与美好的力量

马静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美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美育是人生的必修课。美术馆作为拓展公众艺术视野、提高审美素养的公共场所,推动着新“艺术”生活方式的形成。从艺术家的美术馆到公众的美术馆;从简单的展览讲解等公共教育活动,到如今多元化、数字化的公共教育项目……美术馆的公共教育不仅滋养着美好的心灵,也孕育着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动能。

专业性与社会性融为一体,有序构建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三位一体”框架。美术馆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中心,以展览和公共教育项目为载体,连接社会、学校和家庭。美术馆公共教育作为家庭美育的重要补充,将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审美情操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情感教育、社会学习等,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和人文素质,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例如,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单位开展的亲子公共教育项目,让孩子和家长在做手工、看绘本等活动中加强互动,充分发挥培育的作用。美育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孩子体验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馆校合作是美术馆公共教育联系学校、凝聚力量、延伸影响的重要途径。一些美术馆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常态化的馆校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例如,河南省美术馆“艺术行走计划——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与平台建设项目”已连续实施数年,并与省内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用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随着越来越多的美术馆与学校、家庭互补融合,围绕社会美育共同体建设的学术研究也在稳步推进。 2015年,中央美术学院启动社会艺术教育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方向,为推动美术馆公共教育、促进全民美育贡献智慧。

线上线下联动,扩大博物馆公众教育覆盖面。近年来,各大美术馆着力深化数字化建设,举办形式多样的云展览、云讲座、云课堂等,促进文教资源公平共享。盘活藏品资源,将艺术之美带入更多寻常百姓家,成为不少美术馆开展线上公众教育的主要方式。例如,中华艺术宫推出《走进艺术宫——学党史说“四史”》个100集微视频,将线下收藏资源转化为线上学习资源,收到良好反响。依靠各方力量创新传播方式,也成为一些美术馆走出建筑、打造独特特色的法宝。天津美术馆《润物细无声讲中国故事——‘美术馆谈美》和湖北美术馆《闻声·画忆江城》均与当地广播电台合作,通过音频节目讲述文化故事,受到观众欢迎公众。《中国美育公开课》由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单位联合推出,邀请著名艺术家以云直播的形式诠释艺术之美。面向未来的美术馆公共教育仍需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抓住新机遇、打造新优势,不断丰富美育形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美术馆温暖的公众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注重体现“公共性”,既考虑广大公众的需求,又为特殊群体提供优质服务。一些美术馆精心谋划,着力开展覆盖不同年龄段的教育项目,践行“全民”的美育理念。例如,山东省美术馆定期举办“艺术夕阳红”活动,专门为热爱书画的中老年人提供免费艺术课程,让学生与专业老师近距离接触,丰富中老年人的生活。 -老年人和老年人。许多美术馆还组织公益活动,传递人文关怀,让特殊群体体验艺术的魅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残疾青少年、聋哑人等群体专场开放日,开展“有我们——你不再孤单”关爱自闭症儿童活动、“沉默的爱”活动“贴近聋哑人等活动,以科学性、教育性、互动性的形式,为特殊群体营造一个充满情感温暖的交流空间。这些活动让不同群体在博物馆中感受到大爱与美的力量,体现了博物馆公众教育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美术馆公共教育肩负新使命。如何让更多人养成参观美术馆的习惯?如何让每一位观众获得有效的信息,进而通过“艺术为生活”的创作,将美回报社会?这些都需要美术馆从业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对外通讯——

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

吴洪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艺术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的重要媒介。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美术馆的繁荣发展,国内美术馆不断发挥着讲述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理念的作用。展览“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丰富多彩。

利用艺术展览搭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已成为新纪元美术馆的行动意识。许多美术馆积极以对等方式引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艺术,满足国内观众了解世界艺术的需求。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的示范品牌项目“世界文化季”颇具代表性。博物馆与70余家世界知名博物馆合作,通过展示、推广、教育等形式,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同时,中国美术馆的“国际交流展系列”以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不同国际艺术机构合作举办的开创性的国际著名艺术家系列个展都具有示范意义。从艺术和学术两个方面。通过这些展览,国内美术馆与国外美术馆建立了联系,为未来的长期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引进来”的同时,推动中国艺术“走出去”,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令人尊敬的中国形象,是近年来国内美术馆的工作重点之一。如何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赢得广泛的价值认可,成为国外展览学术研究的重中之重。展览不仅仅是展示作品,而是通过研究、创意等方式体现策展理念,达到“不喜平庸、不厌千篇一律”的目标。特别是在对外宣传方面,必须以外国观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中国。文化内涵。例如,第十七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主题展览《从大到小的圆儿——》,从雄伟的故宫到普通的胡同街区,通过“圆儿”的概念,“ “缘儿”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建筑形式,巧妙地呈现了虚实结合的哲学理念,促进了国外观众对中式空间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传播力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空间。如今,线上沟通已成为与线下沟通并行的方式。 “5G时代植竹”,即如何利用新技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术馆面临的新时代课题。不少美术馆创新展示本土文化资源,用有趣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例如,2022年恰逢“中意文化旅游年”,北京美术学院美术馆在意大利米兰推出“齐白石的艺术世界——不喜欢平庸”展览。展览利用齐白石作品复制品和数字互动装置,呈现齐白石笔下“一花一世界”的东方意境。同时打破常规的展示方式,将中国传统的画画欣赏方式与园林意境融为一体,让外国人和观众在互动体验中体会到中国的诗意之美。也有一些美术馆积极探索虚拟世界的数据共享和虚拟空间的拓展。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参与国际线上项目“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进一步激发艺术创新动力,促进艺术成果传播。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国内美术馆也在不断开辟新路径。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与多家国际知名美术馆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通过策划“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项目”,拓展了对外交流的维度。宁波美术馆等积极开展艺术家驻场项目,与20多个国家的美术馆结为姐妹馆,通过人与作品的交流促进文化交流。也有一些美术馆设立剧场空间,探索展览与表演相结合,产生新的文化传播形式,让观众在喜庆的氛围中体验中华文化之美。

利用全球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国内美术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又一重要任务。目前,海外地区收藏有不少中国艺术精品。如何盘活这些馆藏资源,如何拓展与国外策展界定期沟通、及时互动的渠道,还有广阔的空间。例如,探索与国外主要机构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国内外藏品展示的联动,加强国内外艺术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等都是有效的途径。

从全球角度看,坚持多种形式“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路,是美术馆界努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方向。踏上新征程,美术馆从业者有责任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深耕,让不同文化之美在创新的碰撞中绽放。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