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文化 >国学文化唐太宗,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

国学文化唐太宗,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学文化唐太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国学文化唐太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太宗考试内容有哪些

以唐代为例。

国学文化唐太宗,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

作为科举考试正式兴起的朝代,唐代的科举考试所考的内容自然就是了解科举内容的范例。

唐代的科举考试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首先是常科。

据《唐六典•尚书礼部》载:“凡举试之制,每岁仲冬,率与计偕。其科有六:一曰秀才,试方略策五条。此科取人稍峻,贞观已后遂绝,二曰明经,三曰进士,四曰明法,五曰书,六曰算”。唐代的常科,在贞观之前共有六科,即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

一、秀才科。秀才科始于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这一年武帝下诏求贤:“其令州郡词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让各地郡县长官推举出众的优秀人才入朝为官,始开秀才科。秀才科最重策问,所考内容也以策问为主,所谓“策问”,就是皇帝提出问题,考生给出答案。《晋令》载:“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也就是说要想通过秀才科,就必须连过五策,方可授予官职。

简单的说,秀才科很难,是唐代所推行的六项常科中最难的一个,能够通过的人是少之又少。据史所载,唐初,从武德到永徽年间,每年通过秀才科的不过一、二人,因此在永徽二年(651年),高宗李治见秀才科每年录取的人才实在太少,索性就下诏将其停办。此后,终唐一代,除玄宗、代宗时曾短暂恢复过秀才科,其他时期皆处于停办的状态。

据《新唐书•选举志》载:“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通粗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为及第”,通过五策的考生,主考官根据其文理通粗情况,定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而后以等授官。

二、明经科。明经科始于汉武帝时期,是汉代察举中的最为重要的一项特科(不定时举行)。所谓“明经”就是通晓经学(经学指的就是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和《春秋》),汉代若想通过“明经科”,就必须精通五经,因为“明经科”所考的内容就是五经中的内容,当时汉代许多名臣,如孔安国词条、贡禹词条、韦贤、韦玄成等都是以明经科入仕的。

到了唐代,“明经科”成为了其科举考试的常科之一,与进士科同为最重要的科举考试科目。据《新唐书•选举制》载:“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

唐太宗考试的内容是科举制度。唐代的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两部分,其中常举比较重要。

厂址的内容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算、童子等八科,其中一名经和进士两科最为重要。

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册,以侍赋为主,中进士是比较困难。

唐太宗时期是否特别重视石鼓文?

谈不上,石鼓贞观时期确实已被发现,但知道的人不多。历经杜甫、韦应物、韩愈等作歌诗以后,才始显于世。 公元6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已经登基称帝的唐太宗李世民正式改年号贞观,经过多年战乱和分治的中国,进入了以“贞观之治”开始的盛唐时期。在陕西省宝鸡市郊的荒郊野地里,有人无意中发现了几块奇怪的石头,体形庞大,直径约一米,数了数,整整十块,材质是花岗岩。荒野中石头遍地都是,并不稀罕,奇怪的是这些石墩好像是一个模子里扣出来的,其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狭下大,中间微突。好奇者试着清除掉石头身上的泥土,惊奇地发现,石头上居然刻有文字,而且十个石墩无一例外!不过,石墩上的字虽然看起来是字,却没人看得懂!这十个石鼓,每个上刻有的文字数字不等。每个字约二寸见方,风格独特,既不像西周金文那么随意豪放,也不像秦小篆那么规范纤细,字体开朗、圆润,工整,可以说是稀世遗文。 石鼓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忭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与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学文化唐太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学文化唐太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