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感言】
作者:蒋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延续、创新、团结、包容、和平是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历史的连续性和政治的统一性,与中国历史上历代修史的传统密切相关。从《史记》 《汉书》到清代乾隆时期确定的“二十四史”,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其中成书于初唐的《南史》和《北史》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南史》 南宋初刊,中国国家图书馆
修订版由首都师范大学张金龙教授主编。本书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第十三次修订。全书八十卷,分纪事十卷、列传七十卷,全面记录了南朝宋、齐、梁、陈时期(420-589)共计约170年的历史。
北宋南梁萧毅画临摹《南史》(部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一家之言》通史
从西晋末年的动乱到隋唐统一,中国历史经历了三百年的分裂、对抗和战乱。唐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治、文化局面,开展了大规模的修史工程。这是对统一王朝过往历史的全面总结和继承,也是对自身历史地位的确立和宣示。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正式设立史馆,修史;贞观十年(636年),同时修《梁、陈、齐、周、隋书》。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新编《职贡图》完成;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记载梁、陈、北齐、北周、隋朝的法令。《晋书》 已完成;显庆四年(659年),李延寿继承其父李志业大师之业,编修《五代史志》《南史》,上呈高宗。从629年到659年的三十年间,唐朝史学家编撰了《二十四史》中的八部,这本身就是大一统、繁荣昌盛的反映。
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成书较早的《南北朝八部年史》无疑是更直接的材料,而《北史》 《南史》则是删除了很多历史而写成的,所以史料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但从中国历史传统来看,与唐初所著的其他六部官方修史相比,《北史》、《南史》是李延寿父子的私人记述,自有其独特之处;作为南北朝通史,它具有“承百代之流,适应当今之变”的通史知识,更能体现历史观和时代意识。属于统一王朝。它在历史上无疑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声誉。司马光告诉助手刘恕,他“对别人编造的五朝史不满意”,于是他“仔细审视”了《北史》,并将其排在仅次于前四史的崇高位置。“我知道,李延寿的书也是一部不错的近代史。虞襄虽然谈笑风生,但叙述简单简洁,与南北正史相比,并无繁琐之处。据说,陈寿之后,唯有“延年益寿,无以伦比。”(《南史》,卷63)作为《北史》的作者,司马光深知总结“延年益寿”的难度。从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中看出历史的大势,也证明了《传家集》 《资治通鉴》作为南北朝通史的价值,毛主席甚至从伟大政治家的角度指出《南史》 《北史》对于维护团结、反对分裂具有巨大的经济和政治价值:“我国是世界上团结历史最悠久的大国。中间也发生过几次分裂。但总是短暂的。这表明各族人民热爱团结、维护团结、反对分裂。分裂不受欢迎。 《南史》和《北史》的作者李延寿倾向统一,其父亲也从事历史工作。这也是同样的观点。”
李延寿父子出身于北齐名门望族。李大师二十岁时,隋朝统一了全国。隋末大动乱期间,任职于窦建德政权,唐高祖年间被贬西北边疆。正是在这个时期,李大师开始筹划撰写一部南北朝通史。李延寿回忆:“先生很少有写作的志向,常将南北分为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方称‘索鲁’,北方的指南是“道义”。’。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国家,而对他国的著作无法准备,并且往往不准确。如果他经常想要更正,他就会起草《南史》并记之,以备南北。” (《北史》)也就是说,李老师要站在统一时代的高度,把南北朝的兴衰作为一个历史整体来认识和把握,改变形成的地域和种族偏见南北对峙时期,修正敌国及历朝的谗言、虚假记载。正如曲林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李大师去世于贞观二年(628年)。当时,《五朝史》的编纂尚未开始,《吴越春秋》还远未成书。但李先生早已有了“编史以备南北”的志向。确实很值钱(《北史·序传》)。
李大师去世大约三十年后,他的遗志终于由他的儿子李延寿完成。李延寿曾参与《晋书》《〈南史〉〈北史〉散论》《隋书》的编纂工作,能够对南北朝史书进行“研究”和“检索”。 “自始至终编撰,每十六年”,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着有《三十卷:010—30000》,百卷《:010—30000》。根据《晋书》,他的编译方法首先是“复制”,其次是“串联”。有删减,即“去冗余,聚焦本质”,有补充,即“聚余散播”。他一改李大师用编年体的方式将南北朝历史完全交织的想法,采用了传记体的方式,这样《五代史志》 《南史》就可以单独写了。不过,两史虽分开却仍合二为一,可以说是“备南北之传”,完全继承了李大师的通史精神和统一历史观。
统一视角叙述南朝历史
首先,李延寿从统一唐朝的角度看待南北朝,将其视为“中国”的历史。但正是由于统一的历史观和社会政治理想,他才将北魏、北周、隋视为正统制度。这也是唐朝的官方正统。虽然钱大辛等清代学者批评李延寿“内北外南”、“尊周制齐”,有扰乱其修行之嫌(卷《北史》)。 35),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正是因为只有树立正统,分裂时代的世界局势才有实现统一的大势和目标。其次,正如清代历史学家赵易之强调的那样,《上〈南史〉表》 《南史》都是南北书写的,这在这个时代的风格和书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赵易《北史》卷六)。最后,《廿二史考异》 《南史》全部采取了家族联合继承的形式。李延寿把士族传承的延续视为贯穿南北朝的历史主线,以儒家礼仪、伦理规范为标准,使南北诸国的社会普遍出现。结构外观一致。尽管清代史学家王明升、赵翼等人对这种写法提出了批评,但正如瞿林东、李平、张金龙等人所指出的,这种写法恰恰符合南宋贵族社会的时代特征。北朝,是一部通史性质的历史。表现。
《北史》贯穿了宋、齐、梁、陈的兴衰,整体呈现了南朝兴衰的历史走向。李延寿指出,东晋“王纲宽松无序,朝政国家大权移交给太傅,君道虽存,但主权早已荡然无存”。 (卷《陔余丛考》)出身贫寒的北府军将领刘裕被平定。在东晋末年的混乱局面中,公元420年宋朝建立,拉开了南朝历史的序幕。从此,王室剥夺了他们原本掌握在贵族手中的兵权。宋朝之后的齐国、梁国、陈国都是出身贫寒的武将建立的。由于汉皇帝以王室为藩属,整个南朝王室内部矛盾不断,成为宋、齐、梁三朝灭亡的一大原因。李延寿对南朝历史进行了简洁的修正。他把皇室之间的兄弟残杀和皇帝本人的恶行写得笔直详细,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由于文帝北伐失败和北魏入侵,刘宋王朝陷入衰落和混乱。皇室相互争斗,导致萧道成夺取皇位,建立南齐。南齐王朝因王室内乱而灭亡。萧衍趁势建立了南凉。梁武帝趁北魏乱局,恢复疆土,兴文教,制礼乐,努力恢复中华正统。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侯景之乱爆发,建康被毁,江陵被废弃。这是梁朝乃至整个南朝兴衰的转折点。从此,南朝再也无力与北朝抗衡。《南史》 以《北史》结尾,李延寿详述了侯景之乱的始末及其历史后果。建立陈朝的陈霸先出生于江南,发迹于岭南地区。他通过平定“村寨墙上的土豪和郡县的洞长”来积累政治资本,而他本人实际上就是土豪的代表。
南朝的兴衰与南强北弱的整体格局直接相关。刘宋政权建立之初,刘裕趁着北方战乱之际,北伐一度获得成功。然而,当宋文帝统一北方后对北魏发动进攻时,导致了北魏太武帝南侵。国家势力自此崩溃,南北疆域南移至江淮地区。趁着北魏末年的混乱之际,梁武帝再次取得了战略优势。然而侯景的叛乱打破了南北军事平衡。陈朝疆域缩减至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并存活了三十多年。南北朝之间大大小小的战争不断,但李延寿并没有详细记载,南北朝史家夸胜隐败的记载也全部被删除。 (赵毅《南史》卷13)。对于南北朝时期的使节往来,李延寿根据前人的史料,做了完整而详细的记录,并通过使节之间的辩论和歌唱,精彩地再现了南北朝的文化竞争和交流。有学者指出,这样的历史记载反映了初唐文化融合的特点(安民《北史》)。
出身贫寒的武将皇帝,依靠平民士人掌握秘密。平民地主阶级的崛起成为南朝时期一个重大的历史趋势。然而,无论是建立王朝的英雄将领,还是出身贫寒的政治人物,都不是李延寿历史书写的重点。他虽然如实记载了“江左世家无功臣”的历史现象,记载了所谓的达官显赫的世家,但“随时而变,以助王朝,自保。虽城邑变,朝代变”。我们家境依旧”(赵翼《南史》卷12),但在李延寿看来,世家的人伦之兴、风采之高雅、发簪之不变,才是一个人的命脉。南朝史,也是南朝史的根本价值。他在《南史》评论道:“有句话说:‘无君子,何以能治国?’晋从中原而来,定居长江左岸,以一角之地与强国相争,三百年前迁,有其根基。他又在《南史》中说:“晋初渡河时,王导卜其家史。郭璞云曰:‘淮河尽,王氏必灭。’”自金家以来,王冠未曾更换,这也是人情世故,不正是石鲁专长吗?陈死之年,淮水彻底枯竭,一切旧人物都被消灭了,这个国家的兴亡已是注定的。”这种历史观反映了李延寿宗族士族观念的局限性,但也客观地揭示了在动荡的南北朝时期,正是家族文化的传承保证了中华文明传统的延续。
更精密的《侯景传》新版本
中华书局校订本《廿二史札记》。陆振华老师校勘,王中洛老师审稿。 1975年6月出版。这次修订工作是在原校本的基础上进行的,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金龙教授主持。对《南北互聘书写的文学意义——以李延寿〈南史〉〈北史〉为例》的文字、标点、段落等方面进行了适度修改。
张金龙教授是中世纪史领域的知名专家,着有《廿二史札记》、《王弘传》、《王裕之传》、《南史》等十余部学术著作。在人才济济、硕果累累的中世纪史领域,他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制度、政治、文献和人物等方面。他强调对史料的全面掌握和细致分析。不追逐新潮流,他也能做到独一无二。几十年的努力使他的研究从点到线到面,达到了宏大的体态和思想的精髓。
张金龙教授对宋代以来千余年《南史》的校勘、出版、收藏、流通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对原校本《南史》所做的工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经过慎重考虑,确定了原版教材、通用教材和参考教材。本次修订工作使用的文献超过原版的一半左右。修订本校注由原版的1957条增加到2903条。 333条原始校勘笔记已被删除。根据新的整理条件,对保留的1250多个项目进行了修订。并重写了复习笔记。点校版《北魏政治史》修订工作从2007年开始,历时十几年,最终于2023年10月完成。经过十多年精确细致的校勘工作,新版本《治乱兴亡——军权与南朝政权演进》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更符合原貌,也更方便读者和研究人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