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文化 >戒定慧佛学文化,佛教戒定慧

戒定慧佛学文化,佛教戒定慧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戒定慧佛学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戒定慧佛学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戒定慧,不是学佛的人也可以借鉴吗?把其借鉴运用到生活中?

不信佛法的普通民众学习佛门“戒定慧”三学亦可获大益。
“戒”者,戒止恶事、力行善事也。纵不持佛门之戒,行善止恶可致身心泰然、长养正气,从而在社会上诸事顺遂、获人尊重。
就“杀盗淫妄酒”五大根本戒具体而言,戒杀可杜绝杀人伤害罪等刑事犯罪,亦可免杀害珍稀保护动物之罪,从而免了牢狱之灾。至于普通动物除正常食用之外,不故意杀之取乐,可免世人鄙视、愤恨、侧目,可免“虐待动物罪”。
“盗”者毋庸赘言,戒之可免犯罪坐牢。
“淫”戒于在家居士而言指“邪淫”,通俗语言叫做“隔壁老王”,或“不正当男女关系”,戒之可免夫妻反目子女受苦,亦可免酒店窗口坠亡等不幸之事。
“妄”即“妄语”,说谎。俗世中凡人难免说谎,但若生起戒止惭愧心,则可免满口谎言、无故说谎、为私利撒谎害人等不良习惯,由此而立信于人,亦可免伪证罪。
佛家立“酒”戒非是酒本身有罪,而是因酒使人失智、昏昧、发狂,成修行大碍。不修佛法的普通民众即或不能戒酒,亦可少饮、不滥饮、不酗酒,保持健康身体、清醒头脑,于个人家庭皆有益处。
“定”,梵语“三摩地”,或“三昧”,译作“定”,或“禅定”。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助起观慧之修行法。不信佛之人毋需禅定,但偶尔放下手机,凝神息心打坐片刻,感受世界之真实、自然,有助于身心健康,缓解压力。
“慧”,指“般若”,佛理。《心经》“诸法空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等语很多不信佛法之人也耳熟能详。闲暇时了解一下佛法“空”慧,遭遇事业失败投资巨亏失恋丧偶等不幸之时,可助解开郁结,看空看淡,避免入牛角尖,从而改善心情,甚或挽救性命

戒定慧佛学文化,佛教戒定慧

佛祖涅槃前为什么说“以戒律为师”而不是以佛经,以智慧慈悲为师

佛教经典包括三部分,即经、律、论。“经”就是佛经,是记述佛祖言行的书籍。“律”就是戒律。“论”是修行佛法有成之人的经验分享。从阅读的顺序来说,是以经典为主,以论为参考。看论部的书,最好具备一定修行基础后再看。而律即戒律,是修行人的行为准则。当修行人按照戒律,不断改变自身错误行为,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产生智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戒定慧”的含义。一个人开始修行的时候,智慧还没有升起,自然无法以慧为师。“慧”是结果,“戒”是手段方法。另:我记得佛祖离开的时候,有人说留下了四个字:“常”“乐”“我”“净”。我个人认为,不是四个字,而是一句话,即“常乐我净”。这是佛祖留给后世众生的修炼方法。请看我的介绍,有缘人可能有所领悟。[呲牙][呲牙][呲牙]

佛在去世前有弟子问:今后应以谁为师?佛担心今后有人歪曲经典,略作沉思后缓缓地说:我之后以戒为师。

所有的戒都是佛根据弟子们易犯的错误所制定,戒又分本戒和遮戒;本戒就是它本身就是罪,比如杀人、偷盗等等;而遮戒是触犯才有罪,比如饮酒、妄语。

之所以制定那么多戒,不是要处处控制弟子、限制他们,让他们受苦受罪;相反是为了保护他们,只要能按照戒律去做都不会遭受无妄之灾。

同时也是为了使佛法能够得以一代代延续,因为原始的戒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即便过了2500年仍能保证佛法纯洁。

所以说以戒为师就是尊守规矩,依法行事,如果以人为师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团队涣散。

如果以"智慧"、"慈悲"为师,那就没有了规范,没有了标准;究竟什么样的智慧?什么样的慈悲?你说的算还是我说的算?可能永远争论不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戒定慧佛学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戒定慧佛学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