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文化 >剩余定理数学文化,数学剩余定理是什么的别称

剩余定理数学文化,数学剩余定理是什么的别称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剩余定理数学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剩余定理数学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剩余定理的由来和发展?

这个要从韩信说起,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他英勇善战,智谋超群,为汉朝的建立了卓绝的功劳.据说韩信的数学水平也非常高超,他在点兵的时候,为了保住军事机密,不让敌人知道自己部队的实力,先令士兵从1至3报数,然后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再令士兵从1至5报数,也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最后令士兵从1至7报数,又记下最后一个士兵所报之数;这样,他很快就算出了自己部队士兵的总人数,而敌人则始终无法弄清他的部队究竟有多少名士兵.

剩余定理数学文化,数学剩余定理是什么的别称

这个故事中所说的韩信点兵的计算方法,就是现在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的一次同余式解法.

剩余定理最早由哪个国家人发现?

剩余定理也叫孙子定理,当然是中国发明的。

孙子定理是中国古代求解一次同余式组(见同余)的方法。是数论中一个重要定理。又称中国余数定理。一元线性同余方程组问题最早可见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5世纪)的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卷下第二十六题,叫做“物不知数”问题,原文如下:

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即,一个整数除以三余二,除以五余三,除以七余二,求这个整数。《孙子算经》中首次提到了同余方程组问题,以及以上具体问题的解法,因此在中文数学文献中也会将中国剩余定理称为孙子定理。

中国。

中国古书上出现的有关数学中剩余定理的记载,要比欧洲数学家创立的早1300多年。

公元4世纪,中国有部数学著作叫《孙子算经》,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有物若干,如果3个3个地数,最后剩2个;如果5个5个地数,最后剩3个;如果7个7个地数,最后也剩2个。问有多少物。后来有人把其中的“物”字改为“兵”字,编了一道有趣的数学游戏,叫做“韩信点兵”。

《孙子算经》提出的这一问题的解法是:首先,求5乘7之积的2倍得70(70被3除余1),3乘7之积得21(21被5除余1),3乘5之积得15(15被7除余1)。然后,将所得之积乘以问题中的相应剩余数2、3、2,得数相加为233,再减去3、5、7连乘积的2倍,最后得23,这就是最小答数。如果题目中的剩余数不是2、3、2,是其他数,可依此类推。这种解法,后来就叫做中国的剩余定理,距今约有1600年,是世界最早的剩余定理。

答案公式:印度人发现。
1. 剩余定理是一种运用模形式解决同余方程组问题的数学方法,早在公元四世纪的中国就有文献记载。
2. 但是,剩余定理被称为“中国剩余定理”,是因为该方法在中国发扬光大。
然而,最早被发现并应用该定理的人是印度数学家孟德,所以我们可以说剩余定理最早由印度人发现。

剩余定理最早由中国人——孙子(唐代数学家)发现。
1.剩余定理最早由中国人发现。
2.孙子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数学家,他在《孙子算经》的第十三卷中首次提出了剩余定理,并用它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因此,可以确定剩余定理最早由中国人发现。
3.剩余定理是数论中的一种基础概念,它在密码学、编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除了孙子,欧几里德也在另一个方面独立地发现了剩余定理。
因此,剩余定理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发现者,但最早发现的还是孙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剩余定理数学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剩余定理数学文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