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文化 >国学文化圣人智慧,国学圣贤智慧

国学文化圣人智慧,国学圣贤智慧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学文化圣人智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国学文化圣人智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曾仕强是圣人吗?

严格说来曾仕强不算圣人,但可以算是一位贤人。

国学文化圣人智慧,国学圣贤智慧

中国传统上对读书人中的圣贤是有一套标准的。

圣人的标准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

贤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身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曾先生是完全配得上这一称谓的。

老子在《道德经》和孔子在《周易》多次提到的“圣人”是同一类人吗,还是各有所指?

二种“圣人”实为两种思想的结晶,不存在可比性。老子提倡的“圣人”实为带理想主义色彩;孔子表述的“圣人”以历代君王“圣贤”为代表现实性附加些内容,吏具有“功名利”实用主义。

二者,对“圣人”的表述,受缚于历史人文的局限,更说明其思想基础缺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史学观。

当然不是。老子所言圣人乃得“道”之人,更多的强调智慧,孔子所说的圣人多指有“德”之人,是能修齐治平,符合“三不朽”条件的人。老子的圣人超脱达观无可无不可,孔子的圣人积极向上知其不可而为之。

老子和孔子所指的圣人应是同一类人,就是圣明的帝王。春秋末年,社会处于转型的前夜,老子和孔子作为两位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都在为社会治理寻找良方,但这两位思想家的政治理念迥然不同,所以他们对圣人的理解也相去甚远。这里仅就两人提出的圣人之治作个比较,以窥一斑。

老子认为的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

孔子认为的圣人之治。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丧义以败俗,于是用乎刑矣。

《孔子家语.刑政31》

从字面上看老子倡导的是一套愚民政策,圣明的君王把老百姓培养成吃饱干活的牲口就可以无为而治了。

而孔子倡导的是一套以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圣明的君王最好的办法是以道德教化人民,让他们自觉尊守社会秩序。其次是制定法律,引导人民做到令行禁止,屡教不改,伤风败俗者,绳之以法。

以今天人们的看法老子和孔子对圣人的内涵明显不同,是乎高下立判。

道家和儒家虽都源之周易思想,但儒家推崇积极入世,一个人应该有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教育让读书人通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最为推崇的历史时期是夏商周三王时代,这个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已经建立,政治制度及秩序,礼仪规范都建立并完备。儒家及孔夫子讲的圣人就是三王,儒家常提推己及人,内圣外王 ,王道天下。

道家对太极,对道,对阴阳研究的很多,道家主张人应该减少干预自然,应该感悟阴阳变化的天道法则,并顺应这一规律,达到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虚空大境界。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没有文字,没有各种礼仪和法律,但却君臣互相推功让美,以德治国,天下大治 ,这正是无为而治的体现,故而道家的圣人指的就是三皇和五帝。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是何意思?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简单的说意思就是圣人以解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执一,意思是信念单一,没有杂念,信念持恒守一。牧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放牧的牧,很多人认为这里的牧是放牧的意思,其实是错误的理解。牧的本意是原始宗教术语牧师的牧,意思是治疗照顾其他同伴!所以准确的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圣人内心持恒信念单纯,以解救苍生为己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学文化圣人智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学文化圣人智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