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文化 >老子国学文化之道,老子国学文化之道是什么

老子国学文化之道,老子国学文化之道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老子国学文化之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老子国学文化之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道德经里有关学习的句子和解释?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国学文化之道,老子国学文化之道是什么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百学须先立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学习的方式及其态度,对我个人启发比较大的有三句: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可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句。益是增加,损是减少,这个没有异议。问题是增加什么,减少什么。首先,这句话说明老子并不反对学习,他年轻时也是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学习先辈的知识,积累能力,技术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老子也同时发现了学习所带来的问题:不断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增加机诈之智,增长我漫,让我们的心灵不再清净,不再纯粹。所以后面提出“为道日损”,要损去那些知见下的伪装: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熬漫:损掉错误的生活态度,观念,净化自我心灵,才能让道心显现。老子提出的绝学无忧,也决对不是反对学习,而是不要让学习使自己更加困惑,增长愚痴的知见束缚自己的心灵。

第二句是“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这句话是我们学习实践的一个最好的方式和态度。人的一生会会碰到各种类型的人和事,有良师益友,肯定也有所谓的品德底下之人,有能力强的,也有能力弱的,我们珍惜那些可以帮助我们进步的因缘,但也要用慈悲心看待那些所谓不善的因缘,他们一方面是我们引以为戒的学习对象,另一方面也是需要我们帮助,共同进步的家人。“是以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

第三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就是老子的学习目的。我们现在很多地方兴起国学热,这应该是好事情,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但是有很多国学学校不是注重孩子的心灵成长,道心及伦理观的培养,只是从表面模仿古人穿衣,行礼,这就本末倒置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反古,复古,而是在学习圣贤的智慧,让当心下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更加和谐,心灵净化,这才是老子提倡的学习道的终极目的。以上三句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有关老子学习态度方面的体会。

国学经典之《老子》篇:《道德经》是怎样一本书?

《老子》五千言 ,讲道、讲德,讲道之道、天之道、地之道--无为,归根结底是想讲人之道--法地、法天、法道。因为凭着它,人可以“求以得有,罪以免与”!

果得此道,夫复何求!!!

写给士大夫用于于治国的!

老子那时己提出了普世价值之理念,

硬被专制王权曲解至今……

代表最明显的是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句读(逗)。

天子王权读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而我以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更接近老子之思想。

道德经说的是道与德的关系,论的是道是什么,德是什么。这是一本讲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著作。道指的是自然运行法则,德指的是人文法则。德要服从于道,道是德要遵循的原则。里面讲述了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方面互相之间的关系及联系。讲述了人如何入德,如何悟道。论述了人只有明白自然之道才能拥有利世之德。里面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山川湖海隐喻人性和的生成原理,一句话就是天法道、地法天、人法地、道法自然。如果你读出来这些含义你就读懂了道德经,否则就是白读了。道不可传,道不可议。道有千万条,人有千万意。个人对道的理解都不尽相同,道是能量,人人对能量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道德经里面的道理。其它解释都是妄言。谢谢阅读

谢邀请!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经典传奇!他把万物灵性看的特别透彻!特别是人的生存心性,以“上善若水”最为显著!他不支持人们过于刚直的生存方式!更欣赏一种“道法自然”!无论是做大事,还是做小事,都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违背了规律,就会失败!在这里粗浅的谈谈!这么一部传世经典,还是需要大家静心去学习和理解的!

你是如何理解老子的“不争之德”的?

这个世界上,处处都是一个争字:人人争先恐后,争名夺利,争权夺势,争长论短。因为优质的资源就那么多,如果不争,就得不到最好的。

然而老子却在《道德经》一书中告诫人们不要争,比如第八章说:“利万物而不争”,第八十一章说:“为而不争”……为什么老子要这么说呢?

有的人说,老子是个阴谋家,他是叫人表面上不争,背地里却要用尽各种手段去争,因为《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因为老子一向提倡清净无欲,自然无为,功遂身退,所以他绝不会鼓励人们去争抢。老子的真意是:只要你不争,你就能利于不败之地,一切都将水到渠成,就像大海并没有争什么,天下的大江大湖却都奔流到海。

为什么老子提倡“不争”呢?因为他从水这种物质中观察到了“道”的伟大力量。老子发现,水这种物质非常特殊,它非常柔弱,比任何事物都柔弱,却又能胜过一切坚硬的事物,无坚不摧了。所以《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软了。水无常形,它流到什么容器里,就会变成什么形状,可谓柔若无骨。然而却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战胜水: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你的刀子再锋利,能切断水流吗?中国有个成语:“水滴石穿”。水滴只要坚持不断的滴落,再坚硬的石头也会被水穿透。如果大量的水汇集在一处,那就更不得了,浩浩荡荡的洪流将一路摧枯拉朽,冲毁一切胆敢阻挡它的障碍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抵御水的威力。

为什么水如此柔弱,却又如此强大?老子认为,这就是因为水“不争”啊,所以它体现了最高的美德。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

这句话的意思是:具有最高美德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却不争名争利,总是流向低处,甘于居卑处下,水的这种特性与道是相近的。

正因为水有不争之德,所以水最接近于道,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战胜水。因此老子特别重视“不争”,学道之人也要像水一样,其他人争强好胜,学道之人就要居卑处下,这样却能胜过所有争抢之人。因为把自己摆在卑下的位置上,反而能收获他人的景仰与归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写到这里,居士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则新闻:刘盛兰是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的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他1996年就开始靠拾垃圾助学。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是个卑微的拾荒老者,但是他的事迹感动了所有中国人,成为所有人的道德楷模。2014年2月10日,刘盛兰光荣入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刘盛兰逝世后,在他的追悼会上,社会各界民众冒雪前来送这位“感动中国”的老人最后一程。这则故事,正说明了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老子国学文化之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老子国学文化之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